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楔子:空間中的動:思考的基礎 ▎第一部分:心裡的世界 ►►第一章:身體的空間:空間中的行動 本章討論我們對身體的內在視角,這種視角是行動和感覺形塑的,有別於我們對世界其他事物的外在視角,後者是由外觀形塑的。鏡像神經元將別人的身體對映到我們自己的身體,讓我們能透過自己的身體了解其他身體,在行動上與其他人協調。 I. 身體及其部分 II. 統整身體:行動與感覺 III. 了解別人的身體 IV. 鏡像神經元 V. 運動共鳴 VI. 協調人我身體 VII. 補記:其他心中的心,其他身體中的身體 ►►第二章:環繞身體的泡泡:人、地、物 在這一章裡,我們討論人如何辨認、分類和了解環繞我們的人、地、物。我們看到:很多日常分類就像共同特徵的箱子,它們把自己跟其他分類的特徵箱區隔開來,即使那些分類離它們很近亦然─但未必總是如此。所以對於各分類所共享的面向和特徵,我們必須想得更深。 I. 物 II. 層級組織 II.1基本層 III. 人 III.1 這是誰?臉孔 III.2 臉和情緒 III.3 眼睛是靈魂之窗? III.4 臉和特質 III.5 身體與情緒 III.6 身體與行動 IV. 地點:行動和事件的場景 IV.1 改變視盲 V. 區分類別比區分幅度容易 VI. 心智蓋過感知:不確定、假設與確認偏誤 VII. 人、地、物 ►►第三章:此地,此時;那裡,那時:環繞我們的空間 在這一章裡,我們檢視身體周遭的空間和辨識方位的空間用哪些方式表現在心和腦,並提出這本書的假設:空間思考是抽象思考的基礎。 I. 我們周遭的世界 II. 變換視角 III. 攤平框架:地圖 IV. 腦中地圖:空間及其他 V. 從認知地圖到概念地圖 VI. 心中地圖:認知拼貼 VI.1 空間思考,抽象思考 VI.2 旋轉 VI.3 對齊 VI.4 層級組織 VI.5 參照點 VI.6 視野 VII. 認知拼貼 ►►第四章:轉換思考 在這一章裡,我們先區分思考的表徵和思考的轉換,再分析空間轉換和它們的好處(很多!),然後談空間能力,以及如何獲得這種能力。 I. 表徵和轉換 II. 心像旋轉 III. 兩種視角:內在視角與外在視角 IV. 創造圖像:在心中畫圖 V. 動態圖像: 一步步漸進完成 VI. 空間能力 VI.1 測量空間能力 VI.2 空間能力對哪些領域有益? VI.3 習得空間技能 VII. 空間能力的範圍 VIII. 意義 ▎第二部分:世界裡的心 ►►第五章:身體說的是另一種語言 這章討論的是身體的動作(尤其是手的動作)如何變成姿勢/手勢,從而影響我們自己和別人的想法,並建立起合作的基礎─社會黏著。 I. 手會說話 II. 手的比畫 III. 手勢的種類 IV. 手勢透露想法 V. 手勢演出想法 VI. 手勢有助說話 VII. 手勢有助思考 VIII. 表徵手勢如何發揮作用 IX. 手勢改變別人的思考 X. 手勢應用於數學和音樂 XI. 姿勢作為社會黏著 XI. 1 對話 XI. 2 合作 XI. 3 設計 XI. 4 舞蹈 XI. 5 指揮 XII. 補記 ►►第六章:點、線與觀點:言談和思考裡的空間 在這一章裡,我們會討論線性語言如何描述空間和使用觀點,不論是內在的、以身體為中心的觀點,還是外在的、以世界為中心的觀點。在內在觀點部分,我們會看到一件令人驚訝的事:有些時候,採取別人的觀點比採取自己的觀點更自然。 I. 說話和思考 II. 談論和思考空間 II.1 觀點 ►►第七章:箱、線和樹狀圖:對其他幾乎一切事物的談論和思考 本章討論的是:簡單的幾何形式如點、框、線和網,用哪些方式捕捉對於空間、時間、數字、觀點、因果和其他一切事物的思考。 I. 談空間 II. 心的幾何:形式 III. 框:放物件和概念的容器 III.1 世界裡的框和心裡的框:種類 III.2 世界裡的框和心裡的框:地點和部分 IV. 樹狀圖:將龐大的概念切割成部分或種類 IV.1 樹狀圖 IV.2 網 IV. 3 社會網絡:六度分隔 V. 線:依序排列概念 V.1 心裡的線和世界裡的線 V.2 線上的時間 V.3 時間上的他中心觀點 V.4 扭曲 V.5 圓圈:時間是環狀的嗎? V.6 方向性 V.7 談時間:未來在前面還是後面? VI. 順序:誰第一? VI.1 數量、偏好和價值——所有能在一個向度上排序的事物 VI.2 不只人類會排序 VII. 排列數字 VII.1 概數系統 VII.2 排序的意義 VII.3 確切數字系統 VIII. 邊界:另一種線 IX. 箭頭:不對稱的線 X. 觀點 X.1 近與遠 X.2 從上往下和由內朝外;外在和內在 X.3 路線/俯瞰;枝節/總覽;程序/組織;解決/問題空間 XI. 言詞:開箱見真章 XII. 語言與空間 XIII. 思考與想法 ►►第八章:我們創造的空間:地圖、圖示、簡圖、說明書和漫畫 在這章裡,我們討論把想法放入世界的方法─亦即人如何透過在空間中布置標記,從而創造出超越此時此地的意義。我們在這一章會反覆穿梭古今,從中學習設計的原則,以及人如何運用思考工具表達他們對空間、時間、數字、事件、因果和故事的想法。本章也將特別討論漫畫,它是一種極具創意的創作,用滑稽的方式講故事。 I. 把想法放進世界 I.1 種類的定義 II. 認知設計原則 III. 空間:地圖 IV. 地圖設計和其他設計的經驗法則 IV.1 路線圖的認知設計原則:呈現路線和轉彎 IV.2 認知設計原則的三P:製作、偏好和表現 V. 數字和記數 V.1 數學圖與文化 VI. 符號:邏輯與物理 VII. 符號:音樂與舞蹈 VIII. 時間 VIII.1 因果 IX. 事、人、地與物 X. 說明書 XI. 圖示的語意 XI.1 狄德羅 XI.2 空間中的位置 XI.3 自然而然繪圖所顯示的事:垂直攸關價值,水平是中性的,閱讀順序很重要 XI.4 中心/邊緣 XI.5 空間中的標記:字符 XI.6 路線圖的要素:點、線、塊 XI.7 點 XI.8 線 XI.9 集合:塊、圓、方塊、長條 XI.10 線和框 XI.11 箭號 XI.12 動畫 XI.13 與介面互動:手勢 XI.14 顯眼好記 XII. 圖示好,效果好 XIII. 創造效果良好的圖、圖示、圖表、表格和資訊圖表 XIV. 論述的形式:描述、解說和故事 XV. 故事:漫畫! XV.1 漫畫對我們好,對我們的孩子也好 XV.2 圖比文字好記 XV.3 圖能呈現,文字能訴說 XV.4 漫畫鼓勵檢視,也獎勵檢視 XVI. 故事有開端、中段和結尾 XVI.1 開端 XVI.2 中段:分割 XVI.3 中段:連結 XVI.4 中段:不連結 XVI.5 中段:框內 XVI.6 結尾 XVII. 創造意義 XVII.1 多元視角 XVII.2 字詞等等 XVII.3 對比字和圖 XVII.4 修辭手法 XVII.5 多重意義 ►►第九章:用紙對話:設計、科學與藝術 在這一章,我們透過畫圖結合藝術和科學。我們會談到:人會把想法放到頁面,以眼睛、手和標記進行一場沒有言語的對話,藉由這種方式去看、去想、去釐清和創作。接著我們離開頁面回到心,揭示創意的關鍵。 I. 用畫的來看和發現 II. 用畫的來理解和學習 III. 用畫來創作 IV. 創意 IV.1 觀點取替 V. 預測與觀點取替 VI. 觀點:內在視角和俯視視角 VII. 藝術與人生 ►►第十章:世界是圖示 我們在這一章會看到:我們在空間裡的行動設計世界;設計創造抽象模式,這些模式不但吸引眼睛注意,也傳遞資訊給心;動作抽象化為手勢,作用在思考上,模式則化成圖示傳遞想法。空間裡的行動創造抽象,這個螺旋稱做「spraction」。 I. 設計世界 II. 設計自己 II.1 移動得更遠,也更便捷 II.2 提升心智 III. 思考 IV. 人類設計的世界說空間的語言 ▎認知九大定律 認知第一定律:好處必有代價。 認知第二定律:行動形塑感知。 認知第三定律:感覺先行。 認知第四定律:心智能蓋過感知。 認知第五定律:認知反映感知。 認知第六定律:空間思考是抽象思考的基礎。 認知第七定律:心會填進遺漏的資訊。 認知第八定律:當思考超出心的負荷,心便將思考放入世界。 認知第九定律:我們怎麼組織心裡的東西,就怎麼組織外界的東西。 ▎圖片版權 ▎參考書目
作者簡介 芭芭拉・特沃斯基Barbara Tversky 芭芭拉・特沃斯基與她已故的夫婿阿莫斯.特沃斯基同為世界知名的認知心理學者。阿莫斯.特沃斯基與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長期合作,研究人類的認知偏差,以及人們如何處理風險等。芭芭拉・特沃斯基本身則是史丹佛大學心理學系榮休教授、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心理學教授,目前擔任美國心理科學會(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會長。她已發表超過兩百篇關於記憶、空間思考、設計和創意的學術論文,也經常在全球各地跨學科會議和工作坊演講「體現認知」(embodied cognition)。她不僅樂於與心理學家合作,也有幸與語言學家、科學家、哲學家、電腦科學家、設計家、藝術家等各方專才共事。芭芭拉・特沃斯基目前住在紐約。 譯者簡介 朱怡康 專職譯者,守備範圍以宗教、醫療、政治與科普為主。譯有《怎樣談科學》、《棋逢對手:中東與美國恩仇錄》套書、《二十一世紀生死課》、《漫畫哲學之河》、《漫畫心理學》、《人性較量:我們憑什麼勝過人工智慧?》、《自閉群像:我們如何從治療異數, 走到接納多元》等書。其他歷史、科普譯作散見於《BBC知識》月刊。 臉書專頁「靈感總在交稿後」:www.facebook.com/helpmemuse
买了这本书的人也买...
客服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