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都百工圖:商品拜物教的實踐與逆轉(精裝)
|
|
All Walks of Life: When Workers of Kaohsiung City Encountered Commodity Fetishism |
|
|
|
|
|
|
|
|
ISBN |
9789860352177 |
定价 |
NT350 |
售价 |
RM54.70 |
作者 |
謝國雄
|
出版社 |
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
出版日期 |
2013-01-01 |
装订 |
精裝. 單色印刷. 490 页. 23. |
库存量 |
已搶購一空目前無法購買 |
|
可订购时通知我 |
|
|
|
|
|
|
|
|
|
|
|
|
|
|
|
|
港都高雄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如何經驗資本主義?他們如何回應資本主義,從而讓資本主義在台灣以特殊的樣態出現?「同時萃取與掩飾剩餘價值」是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運作原則,港都勞動者提出的挑戰是:資本主義萃取剩餘價值,真的需要掩飾嗎?掩飾得了嗎?本書作者參與高雄市勞工博物館的籌劃,得以運用勞工口述歷史與工廠檔案等資料來回答這個問題。
行業傳統的師傅、唐榮鐵工廠以及美麗島工廠的勞資雙方,都不迴避剩餘價值的創造與萃取,甚至一起擁抱,爭議起於剩餘價值的透明但不公的分配。即便雇主企圖掩飾剩餘價值的創造與萃取,也因為霸權經營本身就有內在的弱點、並存的多樣薪資制度、十分透明的績效獎金運作,以及勞動者各種創意的行動,而功虧一簣。港都勞動者既擁抱卻又看穿商品拜物教,「全括的商品霸權」的兩可性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同時萃取與掩飾剩餘價值」是商品拜物教的展現,而商品拜物教涉及了結構力量與行動的關係。本書重新概念化了「行動」,一是確立「行動」在分析上的自主地位,二是行動中介結構力量有不同的樣態,三是這些不同的樣態本身即具有另一層次的中介效應。本書也提出新論點:結構力量的呈現樣態(現身或者不現身、以何種方式現身、現身後是否會變身等)可以強化或者掩飾結構力量,從而是結構力量不可或缺的一環。最後,本書確立「存在感」這個新的基本議題,如工作的慣行不僅體現了薪資勞動及普羅化,更讓勞動者切身體會到「薪資勞動是生存唯一的軸心」,從而讓資本主義存在化、唯一化與隱身,但失業也激起了勞動者質疑薪資勞動的意義。藉此,我們可以重新定位志願性順服,偵測到將結構力量「去物化」的可能,並且體現「西方個案化、在地普遍化」。
作者簡介
謝國雄 G. S. Shieh
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合聘教授。著有專書“Boss” Island: The Subcontracting Network and Micro-Entrepreneurship in Taiwan’s Development (1992)、《純勞動:台灣勞動體制諸論》(1997)與《茶鄉社會誌:工資、政府與整體社會範疇》(2003),並主編《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2007)與《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2008)。 |
|
|
|
|
|
|
|
|
|
|
|
|
|
|
目錄
第一章知識圖譜:志願性順服、商品拜物教與結構∕行動001 一、西方勞動研究圖譜■ 003 二、台灣勞動研究圖譜■ 022 三、本書的定位與貢獻■ 038 四、預覽《港都百工圖》■ 040
第二章起草:勞工博物館與社會學介入043 一、籌設高雄市勞工博物館■ 044 二、社會學介入■ 047 三、港都略史■ 060
第三章混沌初開:行業傳統中「勞」「資」範疇的生成與變化063 一、皮鞋業:「勞」「資」範疇的流動與固定■ 064 二、鐵路貨物搬運業:勞資範疇的浮現與分化■ 083 三、計程車業:「勞」「資」範疇的模糊邏輯■ 113 四、派報業:未曾清晰浮現的「勞」「資」範疇■ 127 五、電影辯士業:來不及形成的現代勞資範疇■ 136 六、結論■ 140
第四章大熔爐:唐榮鐵工廠的政治經濟學151 一、由民營到省營■ 152 二、關廠:孰以致之? ■ 171 三、結論■ 178
第五章「倩」、包與命:大熔爐中的商品拜物教183 一、謀職與失業■ 184 二、勞資關係■ 192 三、薪資制度■ 203 四、以物件為中心的現場生活■ 226 五、工會經驗■ 239 六、存在感■ 255 七、結論■ 264
第六章宇宙的「生意」:「合理化」的理想與轉折277 一、鴻圖霸業:經營之神王語錄的啟示■ 278 二、咨爾多士,企業中堅■ 314
第七章寂靜之聲:「合理化」的底層337 一、膠片狂想曲(作為現實的一部分) ■ 339 二、膠片社會學(小說的社會學評論) ■ 362 三、寂靜之聲■ 401 四、未完成的「合理化」交響曲■ 408
第八章成圖與留白:同時看穿與擁抱商品拜物教411 一、商品拜物教與結構力量的呈現樣態■ 413 二、作為中介的行動■ 430 三、重新概念化「結構力量與行動」■ 441 四、存在感■ 459 五、真正的國際化:西方個案化與在地普遍化■ 469 六、社會學與哲學的互動■ 472
參考文獻■ 475 索引■ 486 Synopsis ■ 490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