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如果你寂寞,這本書是獻給你的。我們互為彼此的肢體。—《羅馬書12:5》
1 孤寂之都 而我漸漸明白,寂寞是一個熙來人往的地方:它就是城市的代名詞。即便是像曼哈頓這種活力充沛又以邏輯打造的城市,剛開始住進城市的人都會迷失自我。隨著時間過去,你會在內心發展出一張地圖,收藏你最愛的地點和偏好的路線:像是一個無人能精確複製或拷貝的迷宮。 2玻璃牆 那霍普呢?每次只要有藝術家描述一種經驗,就算不見得是下意識或自願的,但是作品中的遠見和強度,卻強烈到無法磨滅否定其中聯繫。他向來不喜歡自己的畫作被貼上標籤,或被人說描繪寂寞就是他的專長,他的中心主題。他在一次漫長訪談中屈服了,告訴他的朋友布萊恩.奧多爾蒂(Brian O’Doherty):「說寂寞言過其實。」在紀錄片《沉寂霍普》裡,奧多爾蒂再度問起:「你的畫作是否反映出現代生活的孤獨?」霍普頓住,然後扼要地說:「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後來被問到什麼吸引他,讓他對黑暗的場景情有獨鍾,他含糊答道:「我想純粹是我個人的喜好吧。」 3我對你的聲音敞開心胸 若說誰最能明白這種難處,這人便非安迪.沃荷莫屬,我一直都不贊同這名藝術家,直到我也變寂寞那刻。我不下千次看過他用絹版印刷牛和毛主席的作品,只覺得這些畫空洞無內涵,就跟我們看了卻無法真正明白箇中道理時,漠視這些作品一樣。我是從搬到紐約後開始對沃荷著迷。有次我碰巧在YouTube上看到幾段他的電視訪談,驚訝地發現他似乎有很嚴重的語言表達障礙。 4愛著他 《刀鋒邊緣》直到最近才出版,兩人的對話尾聲,戈丁問大衛他最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做到什麼。「我希望讓人感覺較不那麼疏離—這對我來說是最有意義的事,」他說:「我想這本書一部分說的是我成長這幾年遭逢的痛苦,我一直相信自己是外太空星球來的。」一分鐘過後,他補充:「我們可以影響彼此,只要對彼此敞開心胸,就比較不那麼疏遠。」 這句話正好總結了我對他作品的感受,他的表達如此赤裸脆弱,療癒了我受孤立的感受:願意坦承失敗或痛楚,希望讓人碰觸,說出欲望、憤怒和痛苦,仍舊鮮活的情緒。他的自我披露就是種寂寞解藥,瓦解一個人相信自己的感受或欲望格外可恥時,隨之而來的異類感受。 5不真實的王國 作品的崛起與創作者完全切割是很罕見的事,內容令人忐忑不安,同時抗拒詮釋,這一點尤其帶來問題。達格死後四十年,討論他的創作意圖和特色的理論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藝術史專家、學者、策展人、心理學家和記者熱烈分析,但這些聲音沒有共通點,廣泛地說他們都認定達格是非主流藝術家大師:未接受過指導、無知、孤僻,有心理疾病,他作品裡的極端暴力和赤裸本質無疑引來陰暗解讀。這幾年間,他雖然已死,卻被判定患有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而他第一位傳記作家約翰.麥可格雷格(John MacGregor)則明講,他擁有戀童癖或連續殺人犯的思維,這項指控至今依舊沒斷過。 6世界盡頭的開始 「唱得好啊!」有個人高聲吶喊,觀眾席間傳來此起彼落的掌聲和歡呼聲,然後陷入一片靜默,眾人全神貫注聆聽。他視而不見般的凝視遠方,著迷的戲劇性歌舞伎凝望(這種凝望可以治癒流行病,這種凝視,也就是日語的「睨み 7鬼魅 崩塌,擴散,融合,統一:這些似乎都跟寂寞相反,然而你要有牢固的自我存在感,方有可能達到令人滿足的親密。現代藝術博物館播放《眾目睽睽》後,導演昂迪.提莫納說,雖然從很多方面看「祕密」是一種極權空間,「但那不重要……可能的話獲得攝影機的關注更重要,「祕密」裡總共有一百一十架攝影機,對那些想要感覺自己參與的人,這就像一間糖果屋,」她又補充強調:「當時我不知道這就是網路未來的趨勢。」她認為這部電影就是一個警告,說:「我想我們在網路上放照片時,都必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我們不希望感到寂寞,想要與人聯絡感情,這都是最基本的欲望,但在我們的社會裡,名人已經變成金羊……以為只要變成名人,就不會感到孤獨,因為永遠都會有人愛我。」 8奇異果實 這一切都能透過死去的水果,丟在美術館地上乾掉的果皮表達述說。奇異果實之所以感人,之所以如此疼痛,是因為縫紉工活讓寂寞的另一面變得更澄澈:無止盡的痛苦盼望。寂寞是一種渴望,渴望親密、結合、參與、接合,渴望能將遭到切割、拋棄、破碎或棄置一旁的事物集中起來;寂寞是一種對整體、感覺完整的渴望。 ……我想念大衛的方式。我思考著那些我想修復的事物,那些我想拼湊回原狀的東西,不單是他的死讓我失去他的人,甚至在他活著時就失去他的友誼。過一陣子後,我開始思考失去這回事,真正的補救如何。所有我曾失去的朋友,我曾經做錯的事,傷痕累累的人生逃也逃不掉,試著修補回原本的人生......雖然修補不可能真的彌補傷口,卻能帶給我一些什麼。也許修補帶給我的只是時間或是縫紉的節奏,我無法改變過去發生的事,也無法帶回任何我深愛卻已經不在的人,但我能持續用自己的方式去體會我的愛與失去,去紀念。
作者簡介 奧莉維亞.萊恩 OLIVIA LAING 是一名備受讚譽的作家兼評論,她的作品登於眾多刊物,像是《衛報》、《觀察家報》、《新政治家》、《弗利斯》等雜誌和《紐約時報》。萊恩參與雅斗(Yaddo)文藝社區和麥克道威爾文藝營(MaDowell Fellow),二〇一四年擔任大英圖書館駐館作家,她第一本著作《沿河行(To the River)》入圍翁達傑文學獎(The 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 Ondaatje Prize)和多爾曼年度最佳旅遊書獎(Dolman Travel Book o the Year)。《回聲泉之旅(The Trip to Echo Spring)》入選二〇一三年柯斯達傳記獎(Costa Biography Award)以及二〇一四年戈登伯恩文學獎(Gordon Burn Prize)。萊恩現居劍橋。個人網站:www.olivialaing.co.uk;推特:@olivialanguage 譯者簡介 張家綺 畢業於中興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英國新堡大學筆譯研究所,現任專職譯者。
买了这本书的人也买...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