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ISBN |
0010726220 |
定价 |
NT840 |
售价 |
RM131.30 |
优惠价 |
RM116.86 *
|
作者 |
陳列
|
出版社 |
印刻
|
出版日期 |
2016-10-06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21. |
库存量 |
無法銷售 |
|
|
|
|
|
|
|
|
|
|
|
|
|
|
|
|
乾淨如詩的文字,使靈魂徹底受到洗滌 第一屆聯合報文學大獎得主陳列散文集 我進入書房,翻閱著二十五年前第一次出書時自序裡的文字:「我避免寫遠離社會現實的囈語謊言,但又深信文學應有它之所以是文學的藝術美質……我在這塊土地上生活、走動,經歷見聞的某些人和事物曾令我感動、不安或憤懣。這幾篇文章,大致上,便是此類情思的記錄和詮釋。」我抬頭看著窗外的那些山和雲,同時告訴自己,不要忘記這份單純的初衷。——陳列 《地上歲月》 〈無怨〉是囚犯的心境和雷雨聲中重建自我完整的體悟。〈地上歲月〉在農村生活的汗土味裡尋找自由與生機。〈同胞〉描繪原住民的一般行跡,感受人與人之間不同而仍可相依相近的親密。〈漁人‧碼頭〉敘述漁人討海的辛勞,摹寫港邊工作過活的眾生相。〈山中書〉有浸染山林的安靜氣質以及與僧人的交會凝望。〈人在社子〉探看城市邊陲被忽視而隱忍的所在,為社子島的人文地理誌。〈在山谷之間〉行走花東縱谷,夜宿原住民工寮。〈礦村行〉書寫礦工生存實境,荒謬的工作,恐怖的厄運。〈遙遠的杵聲〉形容阿美族豐年祭,懷念那唱詠的旋律。〈親愛的河〉述說文明與水的關係,及親愛的鄉愁。〈我的太魯閣〉回憶年輕狂野的山林時光,並擔憂人的若干癡障。〈老兵紀念〉則是記述「外省兵」數不盡的離鄉戰亂血淚印痕…… 【得獎紀錄】 〈無怨〉曾獲第三屆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翌年,〈地上歲月〉再獲首獎 《永遠的山》 〈告別與承諾〉回顧山中一年一連串的驚訝、摸索與視野的一再重新開啟。〈玉山去來〉記述高山荒寒地帶的萬千氣象與生界特質。〈排雲起居注〉在海拔三四八○公尺目送著日子如何莊嚴地從白天過渡到黑夜。〈原始闊葉林獨訪〉深入楠溪林道,感受殘存原始林的宏深與神祕。〈觀高還須能望遠〉見證森林的消失,追蹤帝雉的身影。〈八通關種種〉思索地理與歷史,描寫草原的風情與魅力。〈秀姑坪漫遊〉是玉山圓柏社會在火神肆虐下集體滅亡與再生的慘烈故事。〈瓦拉米隱憂〉思慮文明力量與自然祕藏間的衝突。〈布農族紀念〉有布農族巡山員深埋族群記憶的山林經驗。〈看山是山〉總結了在這個島嶼最高地區行走逗留過程中的諸多讚嘆歡喜。 【得獎紀錄】 第十四屆時報文學獎推薦獎 《躊躇之歌》 詳實呈現三十多年前,二十六歲的陳列遭遇的那場詭譎突兀的深夜審訊,以及入獄前幾個月的百口莫辯、矛盾與憤怒,開啟了他於文學與政治之間,一路走來的徬徨躊躇。本書記錄五段時空:〈歧路〉寫一九七二年,他在佛寺的文學生活,被捕與審訊。〈藏身〉記述出獄後一年的日子。〈作夥〉為從政之後,參與黨部運作與第一次參選經驗。〈假面〉將時空移至中山樓,記錄做為國大代表的見聞與省思。〈浮雲〉則是經歷選舉後,從鄉間草野觀看朝野的心情。 【得獎紀錄】 2014年台北國際書展「書展大獎.非小說類」、2013年中時開卷年度好書「十大中文創作」 |
|
|
|
|
|
|
|
|
|
|
|
|
|
|
目錄
◎地上歲月
無怨
地上歲月
同胞
漁人?碼頭
山中書
人在社子
在山谷之間
礦村行
遙遠的杵聲
親愛的河
我的太魯閣
老兵紀念
◎永遠的山
前言 告別與承諾
玉山去來
排雲起居注
原始闊葉林獨訪
觀高還須能望遠
八通關種種
秀姑坪漫遊
瓦拉米隱憂
布農族紀念
後記 看山是山
◎躊躇之歌
第一章 歧路
第二章 藏身
第三章 作夥
第四章 假面
第五章 浮雲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陳列
本名陳瑞麟,一九四六年生於嘉義農村。淡江大學英文系畢業,曾任國中教師二年,後因政治事件繫獄四年八個月。出獄後,以〈無怨〉獲第三屆時報文學獎散文獎首獎,隔年再以〈地上歲月〉獲第四屆散文獎首獎。一九九一年以《永遠的山》獲第十四屆時報文學獎推薦獎,成為自然書寫的經典作品之一。在參與政治活動約十年之後,回歸文學專事寫作。目前定居花蓮。著有《地上歲月》、《永遠的山》、《人間.印象》、《躊躇之歌》。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