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中醫《下》養生解毒50招:「體質」決定你的健康,破解17個健康迷思,用20帖天然食補「把病吃好」!, 城邦阅读花园 - 马来西亚最大网路书店
 
首页 3天快送 台湾图书 香港图书 中国简体 马新简体 生活品味 休闲娱乐 文具手作 电子书 漫画馆
 

预购商品

看看更多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22.06.2020搶先預購_SIDE BANNER
天人共振音乐 SIDE
《河流》身心靈療癒.誌
新书排行
畅销排行
1.
2.
3.
4.
5.
6.
7.
8.
9.
10.
看看更多
 

五代中醫《下》養生解毒50招:「體質」決定你的健康,破解17個健康迷思,用20帖天然食補「把病吃好」!

       
 
ISBN: 9789866228513
定价: NT350
售价: RM54.70
优惠价: RM47.59 *
库存量: 海外库存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15.00。
空运需时9-12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我要订购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作者: 張鐘元,張維鈞
出版社: 采實文化
出版日期: 2013-10-07
装订: 平裝. 全彩印刷. 224 页. 23.
 
 
 
       
  • 内容试阅
  • 作者简介
     
 

  

千呼萬喚,繼暢銷書《五代中醫(上)家傳食療治百病》後
讀者期待已久的下集,終於問世!
清光緒至今,五代中醫全家族數百人,無一人得癌症!

  誤食毒澱粉別緊張,吃【蘆筍炒雞柳】就可排出毒素!

  第一本結合【中醫理論】+【科學數據】的健康書,

  為你破解最容易弄錯的養生迷思!

  健康,不該用盲目吃藥來換!了解5大體質,

  停吃錯誤的食物,90%的病,都能預防!

  每個人的體質都不同,所適合的養生方法當然也不同!中醫常說:「體質為治病之本。」問題是,體質到底是什麼?看了好多養生書,卻還是一知半解?下列這些情況,也常發生在你身上嗎?

  ◎為什麼別人喝牛奶都沒事,自己一喝就拉肚子?

  ◎明明很營養的堅果,卻每次吃完都上火,口乾舌燥?

  ◎經痛時吃黑糖,不但沒止痛,反而越吃越痛?

  正確來說,健康的人是不會有體質的,身體如果長期受到某些生活、飲食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導致產生某種傾向,這個傾向就是我們常說的「體質」。一旦形成體質,便是疾病的源頭,如果不趁早調整,最後就是生病。因此,只要先了解體質,當然可以預測疾病。就算疾病已經形成,我們也還是能輕易掌握矯正和治療方向,再加上張院長特別量身訂做的「五大體質茶飲」,按時喝就能矯正體質。

  ◆到底是養生還是傷身?為你解答最容易弄錯的健康迷思!

  懷生堂第五代傳人張維鈞院長平常看診時,總是會遇到各式各樣的疑難雜症,很多病患的問題經過他檢查,發現多是因為吃錯食物或是用錯養生方法而造成,才讓他驚覺,看似簡單的健康法則,卻有許多人連基本的原理都不懂,人云亦云下,當然容易出問題。因此,他將最多人容易弄錯的養生觀念整理出來,一次解開所有疑惑,讓大家別再用錯誤的方法對待身體。這些關於健康的迷思,你都知道嗎?

  ◎想養生,少吃多動就對了?──

  過度少吃多動會讓免疫力減弱,甚至死亡,要依照職業和生活習慣決定。

  ◎蔬果汁能治百病,連皮吃、不濾渣對身體更好?──

  不濾渣的果汁性質非常寒,直接喝易傷胃,必須評估身體能否適應。

  ◎十穀米含有纖維,多吃助消化?──

  市售十穀米多混有豆類,吃太多易導致消化不良及脹氣,是放屁的元兇。

  ◎蛋白質是身體必需的營養,多吃無害?──

  吃太多易加重身體負擔,並非所有人都能多吃,攝取過量會引發慢性病。

  ◎餓很快的人,要吃飽一點比較好?──

  腸胃差卻常吃太飽,易傷害消化和代謝系統,讓身體充滿毒素,老化得更快。

  ◆別再盲目吃藥,食物成分天然,最能解身體的毒。

  雖然體質是疾病的徵兆,卻也提醒我們,身體就像一部機器,用久了也需要維修保養,只要了解疾病的偏性和本質,就能利用手邊的材料排解「故障」,矯正身體的偏性。人們因貪圖美味和方便,使有毒物質越來越多,在這樣的情況下,家家戶戶冰箱常備的食材,反而是最好的保養來源。因此,張院長也整理了15個最常見的症狀,善用食物,這些大病小痛都能治癒。

  ★生活忙碌,總是疲倦、精神不佳?──【金銀花甘草茶】能提振精神,補充元氣。

  ★用眼過度,導致眼壓過高?──【行氣護眼茶】能保護眼睛,減輕雙眼負擔。

  ★常長口角炎、疱疹,時常復發?──【金銀菊槐茶】能減緩發炎,預防病毒。

  ★夏日高溫,時常中暑?──【加減午時茶】去除濕氣最快速,並能解除暑氣。

  ★一年四季,手腳總是冷冰冰?──【滋補膏】營養豐富,適合補充養分。

  ★皮膚非常敏感,容易長濕疹?──【蘋果泥】含有檞黃素,能幫助皮膚修復。

  ★髮量稀少,容易掉髮?──用【老薑藥酒】擦拭頭皮,可讓血液循環活化。

  ★天氣一濕熱,香港腳就常發作?──只要在患處擦【香菸泡白醋】,就能抑止發癢。

  生病時,「天然食物」就是最好的解藥。

  只要有效運用食材和藥材,即可把病吃好!
流傳百年的袓傳養生帖,最能解身體的毒。

本書特色

  (一)文字淺顯易懂,幫助快速了解體質類型

  對於一般人常弄混的體質特性,張院長用簡單的文字解說,5大體質加上表格輔助症狀說明,迅速幫助找到自己的體質,對症下藥。

  (二)收錄體質與好發疾病對照表,事先預防最準確

  每個人的體質都不同,容易引發的疾病也不一樣,只要詳讀張院長獨家整理的對照表,就能了解自己的身體,找到應變的對策。

  (三)張院長量身訂做養生方案,5大體質皆適用

  體質不同,所需的養生方法也不一樣,張院長針對各體質的特性,詳細說明飲食限制及生活上的建議,照著做自然能養出好身體,遠離疾病。

  (四)破解17個最容易弄錯的健康迷思,解開疑惑

  一天排便多次是健康的象徵?喝咖啡提神很正常,不須太在意?你以為對的養生方法,其實都是錯的!張院長獨家整理最多人容易弄錯的養生觀,讓你不再用錯誤的方法對待身體。

  (四)收錄20帖袓傳養生秘方,用食物就能把病吃好

  西藥雖然效果快,卻不一定能治本,天然食物效果溫和,材料取得方便,安全性高,更能在家自己動作做,隨手可得的藥材,正是治病最好的藥方。

名人推薦

  ◆醫界名人,健康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前台灣省中醫師公會理事長、前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委員、玉安中醫診所院長──吳元劍

  ■光田醫院耳鼻喉科資深主治醫師、弘光科大生科系講師──沈炳宏

  ■前中華民國中醫師全聯會理事長、永生中醫診所院長──林永農

  ■中華民國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 、廖正雄小兒科診所主治醫師──陳雅芬

  ■中華民國小兒科專科醫師、廖正雄小兒科診所院長──廖正雄

  ■前高雄醫學大學副校長、內科教授──賴永勳

 
     
     
     

买了这本书的人也买...

五代中醫救命之方:保心臟、斷焦慮、抗血糖、去肝炎,急慢症實證病案大解析
五代中醫救命之方:保心臟、斷焦慮、抗血糖、去肝炎,急慢...
主力的思維:日本神之散戶cis,發一條推特就能撼動日經指數
主力的思維:日本神之散戶cis,發一條推特就能撼動日經...
五代中醫(上)家傳食療治百病
五代中醫(上)家傳食療治百病
新參者
新參者

客服公告

1.
2.
看看更多
05.04.2024 書香特備 時光流逝 閱讀永存_Side Banner
22.03.2024 百變人生 文學小說展_Side Banner
【書香活動】讓書香延續1.0-書籍『盲盒』計劃_Side Banner
細谷典克 日式和諧粉彩展_Side Banner
20.04.2024 80個熱爆網絡營養學迷思:大咖營養師SIIN 解密 分享會

热门活动

21.04.2024 《南洋書話:香港、南洋、民國舊書刊記述》新書分享會 暨 舊書展
27.04.2024 ThetaHealing(R) Intro Day 希塔療愈分享會_Side Banner
28.04.2024 於是,我可以好好說再見:悲傷療癒心靈地圖_Side Banner
04.05.2024 樂活農場-我把陽台變菜園 分享會_Side Banner
05.05.2024 逝者與法醫的對話記錄——解剖台前的工作日常 新書分享會_Side Banner
10-12.05.2024 希塔療癒 基礎DNA 療癒師認證課程_Side Banner
12.05.2024 母親節躺平計劃—送給媽媽的頌缽音療會_side banner
19.05.2024 小木折椅工坊_Side Banner
25.05.2024【加場】金山寺味噌工作坊_side banner
20.07.2024 《重啟人生的17個練習》 分享會
城邦現金禮券_side banner
城邦阅读花园粉丝团
城邦Telegram
閱讀城邦
城邦選物Cite Selection

订阅电子报

     

关于城邦  |  隐私权政策  |  购物指南  |  便利付款  |  商品寄送  |  售后服务  |  联系我们
客服专线:+603-9056 3833      电邮:services@cite.my
网购服务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am – 5:30pm (假日除外)
门市营业时间:11:00am - 7:00pm(公共假期适逢周一至周五为休店日,若逢周六日则照常营业)

Copyright © 2024 Cite (M) Sdn Bhd (458372-U).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