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與社會理論, 城邦阅读花园 - 马来西亚最大网路书店
 
首页 3天快送 台湾图书 香港图书 中国简体 马新简体 生活品味 休闲娱乐 文具手作 电子书 漫画馆
 

预购商品

看看更多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22.06.2020搶先預購_SIDE BANNER
天人共振音乐 SIDE
《河流》身心靈療癒.誌
12.2024 馬來西亞音樂專輯_Side Banner
05.2024 漢方芳療經絡健康管理師課程_side banner
新书排行
畅销排行
1.
2.
3.
4.
5.
6.
7.
8.
9.
10.
看看更多
 

技術與社會理論

Technology and Social Theory
       
 
ISBN 9786269650125
定价 NT520
售价 RM81.30
特价 RM73.17 *
作者 史提夫.馬修曼
译者 王志弘,高郁婷
出版社 群學
出版日期 2023-02-08
装订 平裝. 單色印刷. 376 页. 21.
库存量 海外库存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22.50。
空运需时8-11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有现货时通知我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内容试阅
  • 作者简介
     
 

STS×社會理論,迸出哪些新滋味?
眾多技術物案例,捕捉社會與「非人類」的交引纏繞
人類世時代必讀的科際研究入門書

  「人性始於物。」──賽荷(Michel Serres)

  「若是物質性、人造的世界不存在……我們這些解剖學意義的現代人類,幾乎不可能慮及社會。」──拉圖(Bruno Latour)

  何謂技術?技術與社會的關係是什麼?是新技術的出現,無情地推動社會變革,抑或,技術僅僅是社會的工具,受到人類意圖的擺佈,正所謂: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上述兩種想法分別反映出技術決定論及社會決定論的觀點。前者對科技抱持「反人文主義」(anti-humanism)的立場,認為技術具有絕對的自主性,位於社會關係之外,技術帶給文化的後果則是線性的,像是「網路必能摧毀極權政府」之宣稱即屬於此觀點。反之,「人文主義」(humanism)則強調技術無非是社會的建構,儘管這點正確,然而此類推論一旦走向極端,物質性的現實將遭到忽略,彷彿自然或人造物本身的性質,在社會變遷中所扮演的角色微乎其微。

  近期,在科學與技術研究(STS)的領域,逐漸浮現出一種更能兼顧物-社會複雜性的取徑,也就是「後人類主義」(post-humanism)。後人類主義不只認為技術具有能動性,還認為人或社會本身就是一種各種異質存在物交錯形成的網絡。這個觀點把技術與社會視為交互纏繞,而非互斥二分。從所有權、控制權、近用權、使用方式及非意圖後果這五大面向出發,有助於我們全方位分析技術物的效應,而非落入決定論的陷阱。

  最後,本書具有豐富的實例,從橋樑、錄影帶、腳踏車到3C產品,這些人造物的發展史往往超乎大家想像;再者,相較於坊間的STS文本,本書更涉入了社會理論的領域,探討馬克思、涂爾幹、班雅明、阿多諾、傅柯、麥克魯漢、拉圖等人如何構思技術與物。在這個科技變革日新月異的時代,與公民權益切身相關的「技術與社會」議題早已成為顯學,而此書則期盼能提供讀者實用的概念工具。

  佳句摘錄
  ☆論技術與社會
  解蔽(revealing)是技術的本質。據此,技術是一種認識的形式,其重要性是形上學式的,但此處的形上學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意義:否認真理即是揭露,以及,認為每次揭露也都伴隨著隱蔽(Heidegger, 1969)。令現代技術獨特的是它們牽涉的特殊解蔽形態。一切技術皆嘗試去挑戰自然,去解鎖、轉化和貯藏其能量。

  技術是社會焦慮的主要來源:(1)現代技術是延展且開放紋理的,即使是專家也苦於掌握它們;(2)技術的意圖結果實際上可能無法實現;(3)技術是即時的實驗,具有報復作用,它們就是等著發生的意外。

  對許多理論家,包括伍爾加(Woolgar, 1991, p. 46)而言,何謂技術,無法由設計來決定。相反,技術的意義總是要在使用中發現。他引述電話的例子,電話最初是設計作為大眾廣播技術,而非個人對個人的技術。

  技術沒有本質,只有群體賦予它的意義。不同群體對於技術會有不同觀點;因此,技術具有詮釋彈性(interpretive flexibility)。最後,詮釋彈性會減少,許多種解讀會減少到一種。當技術達到了穩定化與封閉(closure)後,第二步就停止了。

  如果一名單車騎士因為撞上石頭而摔車,社會科學家坦承,他們沒有什麼好說的……對STS(科學與技術研究)的實踐者而言,情況不是如此,他們認為單車本身的運轉機制、道路的鋪設、石頭的地質學、傷口的生理學等等,都在社會學上有意思,而且在經驗上可以分析,不需要將物質和社會之間的界線,當成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分工(Latour, 2000, p. 108)。

  我們唯有在技術沒有依照預期而運作的情形下,才會注意到技術。

  ☆論現代
  決定性的轉變源自馬克思所謂由主觀到客觀的技術變遷:工人曾經掌控工具,如今卻是機器掌控工人。

  從中世紀延伸到1900年的時期,藝術的發展超過了技術的發展。突然間,局勢逆轉了。技術主宰了藝術的步調。

  如果規訓是奠基於訓練,並且著眼於個人的身體之微政治技術,那麼生命權力(biopower)就是安全的宏觀政治技術,其目標是全體人口。

  ☆論後人類主義
  馬克思傾向於認為技術是(人類)力量的延伸,而麥克魯漢認為是感官的延伸,特克爾(Sherry Turkle)認為電腦是心靈的延伸。

  技術總是徹底擬人的:它們由人類製造和使用,它們會做原本由人類做的事,而且它們會進一步塑造何謂人類。

  我們所不是的東西投射進入了物品。物體拜物教經常用來當成推進的工具。在這裡,物成為我們社會地位的指標。

  哈洛威(Donna Haraway)清除了流行的說法,也就是「狗有主人,貓有員工」。她主張狗也會訓練我們,而且牠們的馴化是一種共同生產,而不是只有人類的努力。

  我們已經與我們的技術共同演化了幾百萬年……它們是身為人類的必要部分,或許是我們最富人性的元素(McLuhan, 2005, p. 289)。聲稱我們總是後人類,說的就是這回事。我們從來沒有先存於或獨立於技術、同伴物種和環境,它們協助建構了我們。我們的聚光燈需要照亮這些領域。

本書特色

  ◆詳實回顧技術社會學的重大典範轉移,不只清楚呈現SCOT(技術的社會建構)、ANT(行動者網絡理論)等各大學派的主張,亦對學派之間的異同進行了比較。

  ◆在照顧STS傳統的同時,也是非典型的STS讀物,將眾多社會理論的「技術」面向納入考慮,甚至有大量篇幅與傳播學、物質文化、空間研究等領域對話。

  ◆案例豐富多元,涵蓋機器、媒介、器具、資訊、交通、養殖動物、寵物等,幾乎無所不包,而在分析維度上亦面面俱到,每章末尾也列出並解說進階讀物,有助於讀者更加深入探索各種理論或實例。

專業推薦

  本書爬梳了社會學取向的勞動過程論與跨學科取向的STS研究之間的系譜。──David Calnitsky(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超越學科畛域,開創更貼近周遭、有學有術、兼容並蓄的技術社會論述。──郭文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最近浏览商品

為你着迷
為你着迷
刻意放鬆:25個壓力調節練習,找回安定的內在
刻意放鬆:25個壓力調節練習,找回安定的內在
人體減壓攻略手冊
人體減壓攻略手冊
路德維格·貝梅爾曼斯
路德維格·貝梅爾曼斯

客服公告

1.
2.
3.
看看更多
17.04.2025 從心閲讀,發現喜悅 讀書共和國回頭書展_Side Banner
28.03.2025 當幻想照進現實   奇幻基地全書系展_Side Banner
03.05.2025 當神獸遇上熱帶雨林 <馬來西亞山海經>分享會_Side Banner
5月 自然心繪 植物染療愈工作坊 (成人場 & 親子場)_Side Banner

热门活动

10.05.2025 失智不失愛——與失智症患者共舞的日子 分享會_Side Banner
11.05.2025 從螢幕裡偷一點人生解答 分享會_Side Banner
17.05.2025 仁神術的療愈奇蹟~聊愈讀書會_Side Banner
18.05.2025 不恐怖的鬼故事?——《錄鬼簿》的極簡靈異美學分享會_Side Banner
18.05.2025 自然心繪 植物染療愈工作坊_Side Banner
10.2024 城邦推出APP_Side Banner
城邦現金禮券_side banner
城邦阅读花园粉丝团
城邦Instagram
閱讀城邦

订阅电子报

     

关于城邦  |  隐私权政策  |  购物指南  |  便利付款  |  商品寄送  |  售后服务  |  联系我们
客服专线:+603-9056 3833      电邮:services@cite.my
网购服务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am – 5:30pm (假日除外)
门市营业时间:11:00am - 7:00pm(公共假期适逢周一至周五为休店日,若逢周六日则照常营业)

Copyright © 2025 Cite (M) Sdn Bhd (458372-U).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