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二萬五千頌般若經合論記要》(共五冊),李森田編著 般若經是最早之大乘佛典,除了承續原阿含時代之教法外,另加上大乘思想之新元素。般若經發展至《二萬五千頌般若經》時,其大乘思想大抵已經全部顯露。 《現觀莊嚴論》是《二萬五千頌般若經》之優波提舍,是以科判性方式,就經作註釋。全書二七三頌,共八事與二結頌而成,以修道為主要,而歸納整理其道程之德目,既不是立於空的立場,也不是基於瑜伽行唯識,而是以「道」之組織與思想為其要旨。至於經文之註解則廣採《大智度論》。 若將經論合編,以論之綱要作為引導,則能方便學者有系統的學習般若經典。 本書之經論合編,採用玄奘譯《大般若經第二會》及法尊譯《現觀莊嚴論》,並逐段比對師子賢所作之《二萬五千頌般若經合論》之藏譯本。 《二萬五千頌般若經合論記要》(共五冊),李森田編著書評: 這是一部對佛教經典《二萬五千頌般若經》和《現觀莊嚴論》的深入研究與解讀之作。這套書由李森田整理完成,是作者多年學習與研究的結晶,旨在為學者與佛教修行者提供系統化的學習資料,尤其是針對般若經典的研讀。 般若經是大乘佛教的基石之一,其內容在佛教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李森田在這套書中選擇了《二萬五千頌般若經》,這部經典被認為是大乘思想完整顯露的經典,具體展示了菩薩道的修行過程。經典的重點放在菩薩觀、六波羅蜜的實踐以及空性理論等方面,這些都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 《現觀莊嚴論》作為《二萬五千頌般若經》的註釋文本,其地位同樣舉足輕重。李森田的這套書採用了法尊法師譯本,並引用了玄奘大師的《大般若經》第二會,結合師子賢的《二萬五千頌般若經合論》藏譯本,將這些重要的經論資料合編在一起,這不僅使學者更容易理解經文的脈絡和思想,也體現了作者嚴謹的學術態度。 書中,作者對經文和註釋的整理並非僅僅停留在文字的堆砌,而是深刻地挖掘了經文背後的哲理。特別是在對「空」的解讀上,李森田廣泛引用了《大智度論》和瑜伽行派的諸論典,使得對「空」的理解不再停留於表層,而是深入探討了空性在大乘佛教中的核心地位。這種學術態度使得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學習記要,更是一部豐富的佛學研究著作。 這部《二萬五千頌般若經合論記要》無論是在經典選擇、資料整理,還是思想挖掘上都展示了作者對佛教經典的深厚理解和系統化的研究能力。這套書對於有志於深入學習般若經者而言,無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學術指導工具,也為當代佛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蘭臺出版社編輯部#
第一冊 科判(全)………科1[9] 自序 — 般若經之學習與《現觀莊嚴論》………前1[68] 前言………11 [論前義] ………1-144 造者志願………1-144 論所為義………1-245 [論正義] ………1-447 甲一 全論總義………1-447 三智體………1-447 四加行體………1-649 法身體………1-851 甲二 廣釋三智《現觀莊嚴論》《大般若經》………1-952 乙一 一切相智[第一事]52 丙一 所發誓願第1義卷402………1-1255 丙二 方便之教授第2~3義卷402~410………2-188 丙三 所修之正行第4~8義卷411~412………4-1305 第二冊 科判(二)………科1[9] 資糧正行第9義卷413~417………9-1353 [參考資料] 9-1 般若系的空性種類 (葉阿月) ………參9-1522 9-2 唯識系(瑜伽行派)空性種類及特色 (葉阿月) ………參9-30551 9-3 《中邊分別論》《十八空論》之空性說………參9-56577 9-4 空思想與唯識思想 (上田義文) ………參9-82603 9-5 有與無 (上田義文) ………參9-124645 9-6 《中部》《念住經》………參9-133654 9-7 《念住經》之身隨觀、受隨觀、心隨觀、法隨觀 (無著比丘) ………參9-145 666 9-8 四十二字門………參9-171692 9-9 誰在輪迴 (從無我觀說起) ………參9-174695 9-10 入因果修差別勝相 (《攝大乘世親釋記要》) ………參9-212733 第三冊 科判(三)………科1[9] 出生正行第10義卷417~424………10-1777 乙二 道相智[第二事]894 丙一 道相智支分第11義卷425………11-1894 丙二 道相智本性第12義卷425………12-1900 [參考資料] 12-1 《轉法輪經》如來所說(一)………參12-1937 12-2-1 《雜阿含經》聖諦四念處………參12-30966 12-2-2 《雜阿含經》有關四念處之四聖諦無漏思惟修 ………參12-42 978 12-2-3 五如實觀、七處善隨觀與現見法………參12-54990 12-3-1 順決擇分念住之四諦觀修………參12-711007 12-3-2 說一切有部四諦十六行相減行減緣修………參12-791015 12-4 瑜伽行派之四諦現觀1032 [1]瑜伽行派與說一切有部之修行………參12-961032 [2]廣辨四諦 (《瑜伽師地論》55) ………參12-1021036 [3]四諦及其果因義 (《中邊分別論》真實品3) ………參12-114 1050 [4]往趣出世間道:廣說七種作意 (《瑜伽師地論》34) ………參12-122 1058 [5]四諦現觀 (《瑜伽師地論》71、《顯揚聖教論》成現觀品8) ………參12-133 1069 12-5 《中論》觀四諦品………參12-1471083 第13~19義卷425~433………13-11093 第四冊 科判(四)………科1[9] 丙二 道相智本性第20~21義卷434~436………20-11241 乙三 一切智[第三事]1293 第22~30義卷545、436~437………22-11293 甲三 廣釋四加行 乙一 自在因果 丙一 一切相加行[第四事]1330 第31~41義卷437~452………31-11330 第五冊 科判(五)………科1[9] 丙二 頂加行[第五事]1651 第42~49義卷452~465………42-11651 乙二 堅固因果 丙一 漸次加行[第六事]1915 第50~62義卷466………50-11915 丙二 剎那加行[第七事]1936 第63~66義卷467………63-11936 甲四 廣釋法身[第八事]1971 乙一 身建立第67~70義卷468~470………67-11971 乙二 法身事業第70義卷469~478………67-141984 甲五 釋餘略義………67-2002170 [論後義] ………67-2012171
作者簡介 李森田 1949年出生於台灣嘉義,台大電機系畢業。 早期學俱舍、中觀,後來深入學習瑜伽行派諸論典。近年整理二萬五千頌般若經與現觀莊嚴論之對讀。 完成之學習記要有: 1.攝決擇分記要(瑜伽51~57)(決定藏論) 2.攝大乘論世親釋記要 3.中邊分別論記要 4.辨法法性論記要 5.大乘唯識論記要 6.三十唯識論記要 7.無相思塵論記要 8.二萬五千頌般若經合論記要 9.大乘莊嚴經論記要
最近浏览商品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