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告別建築生涯序 第一章 氣候的啟示 1-1 人類挑戰氣候的歷史 1-1.1 人類發源於熱帶 1-1.2 人類以「穴居」與「火塘」征服了寒帶 1-1.3 人類以「干欄」征服了熱帶雨林 1-1.4 人類以「帳篷」與「夯土」前進沙漠 1-2 氣溫的Bergmann法則 1-3 氣溫與建築熱傳的變動 1-4 氣候的積分指標 1-4.1 暖房度日與冷房度日(heating & cooling degree days) 1-4.2 暖房度時與冷房度時(heating & cooling degree hours) 1-4.3 山地氣溫遞減的修正 1-4.4 冷房日射時IHk (insolation hours) 1-5 熱濕氣候的挑戰 1-5.1 濕度與熱焓 1-5.2 台灣建築氣候分區 1-5.3 熱濕氣候是人居熱環境設計的挑戰 第二章 太陽的啟示 2-1 太陽與地球的相對位置 2-2 太陽位置 2-3 日照 sunshine 2-4 日射 solar radiation 2-5 相當外氣溫度 第三章 風的啟示 3-1 由颱風民居文化談起 3-2 風速與風向 3-3 地形風 3-4 建築物戶外風場 3-5 戶外通風計畫 3-5.1 都市風道計畫 3-5.2 社區通風防風計畫 3-6 室內通風計畫 3-6.1 風力通風計畫 3-6.2 浮力通風計畫 3-6.3 通風塔的防颱防雨設計 第四章 風形塑建築與通風性能評估 4-1 由巴基斯坦通風塔小鎮談起 4-2 世界各地室內通風潛力概觀 4-3 建築風環境的視覺化模擬 4-4 建築通風性能評估法(自然通風潛力VP法) 4-4.1 計算自然通風潛力VP分佈 4-4.2 VP計算範例 4-5 建築自然通風空調節能簡易評估法 第五章 熱環境的評估與體驗 5-1 人體熱平衡 5-2 人居熱環境的六大因素 5-2.1 何謂代謝量(metabolic rate) 5-2.2 何謂著衣量(clothing) 5-3 室內熱環境指標及舒適範圍 5-3.1 有效溫度ET及其舒適範圍 5-3.2 新有效溫度ET*及其舒適範圍 5-3.3 熱舒適度的心理問卷-PMV與PPD 5-3.4 運動中心的舒適範圍 5-3.5 自然通風室內空間的熱舒適性 5-4 熱適應性模型與自然通風的舒適範圍 5-5 戶外熱舒適度及舒適範圍 5-5.1 綜合溫熱指數WBGT 5-5.2 體感溫度AT 5-5.3 平均輻射溫度MRT 5-5.4 新標準有效溫度(Standard Effective Temperature SET*) 5-6 熱環境的適應性設計(climatic adaptability design) 5-7 熱環境的體驗 5-7.1 干欄民居的熱環境 5-7.2 高蓄熱民居的熱環境 5-7.3 鐵皮民居的熱環境 5-7.4 玻璃大樓的熱環境 5-8 室外熱環境的見證 5-8.1 鋪面微氣候的見證 5-8.2 戶外遮蔭的重要性 5-8.3 打破玻璃屋的迷思 第六章 都市熱環境 6-1 都市峽谷效應(Urban Canyon effect) 6-2 都市屏風效應 6-3 都市熱島效應 6-4 都市冷島 6-5 都市熱島的實測 6-6 都市熱島強度的國際比較 6-7 都市熱島效應減緩策略 6-7.1 都市綠化 6-7.2 降低人工排熱 6-7.3 降低地表熱輻射 6-7.4 增加戶外遮蔭 6-7.5 促進戶外通風 6-7.6 增加蒸發冷卻 第七章 建築外殼熱性能指標 7-1 建築是人類的第三層皮膚 7-2 建築外殼的隔熱性能與遮陽性能 7-2.1 建築外殼的隔熱性能 7-2.2 建築外殼的遮陽性能 7-3 三種建築外殼節能設計指標簡介 7-3.1 建築外殼節能設計的門檻指標 7-3.2 建築外殼節能設計的氣候分區、指標以及基準值、極限值 7-3.3 住宿類建築的節能設計指標Req 7-3.4 空調型建築的節能設計指標ENVLOAD 7-3.5 台灣學校及大型空間類建築物能設計指標AWSG 第八章 建築風土美學設計 8-1 由反光公害談起 8-2 建築風土美學 8-3 由住宅耗能見證建築風土 8-4 熱濕氣候住宿節能設計的重點在於自然通風設計 8-5 空調型建築的建築風土設計 8-5.1 空調型建築的節能對策 8-5.2 公共建築的開窗節能計畫 8-5.3 選用好的節能玻璃 8-5.4 外遮陽節能計畫 8-5.5 建築外殼絕緣保溫計畫 8-5.6 屋頂節能計畫 8-6 小結:熱濕氣候的建築風土美學 第九章 建築熱環境與地球環保 9-1 由建築熱環境邁入地球環保 9-2 建築專業者必備的空調系統常識 9-2.1 冷凍空調原理 9-2.2 變冷媒空調系統 9-2.3 中央空調系統 9-3 選用合理的空調系統 9-3.1 不要迷信中央空調 9-3.2 不要誤信「區域供冷」 9-3.3 不要盡信VRF(VRV) 9-4 建築節能設計與空調節能設計的潛力 9-5 建築外殼節能與空調節能的系統整合設計 9-6 建築能效評估制度的展望 9-7 結論 附錄一 氣象資料解析補遺 參考文獻(林憲德教授簡歷與正式出版專書)
作者簡介 林憲德教授 簡歷 1977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畢業 1978 獲日本文部省交流協會獎學金赴日留學 1981 獲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學工學碩士 1984 獲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學工學博士 1984 任職台灣成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1987 獲日本空氣調和衛生工程學會第25屆學術論文獎 1989 升任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 2013 升任成功大學建築系講座教授 1990 獲國家科學委員會優等研究獎 1995~2019協助內政部營建署主編完成「建築節能設計技術規範」前後共八版,完成建築技術規則「節約能源設計」八次法制化工作 1996 獲內政部長獎 1988~2006 十五次獲國家科學委員會甲等研究獎助 1998~2019 八次主編完成執筆「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共六版 1999 獲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年度「學報論文獎」 1999~2005 任「綠建築委員會」召集人,主持綠建築標章審查工作 1999~2019 任內政部營建署建築技術審議委員會委員 1999~2019 任台灣建築中心「綠建築委員會」總召集人 2002~2005 行政院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畫、水與綠建設計畫中「綠色廳舍改善計畫」召集人 2002 獲聘中國西安交通大學建築系客座教授 2003 獲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建築獎章」 2004 獲內政部「綠建築特別貢獻獎」 2005 獲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年度「學報論文獎」 2006 「我愛綠建築」專書獲環保署「小綠芽獎」
买了这本书的人也买...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