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推薦序 解構臺灣「顏色政治學」的「保釣」 何思慎 前言 第一部 1970-1980年代 北美 第一章 臺灣寧靜「保釣」 「曾經是日本人」的「保釣」人 駁斥《日臺漁業協定》 冷漠的臺灣「保釣」意識 難以窺見的潛在意識 第二章 反越戰風潮影響 捲入「保釣」運動的科學青年 「保釣」團體誕生 為「保釣」苦惱的國府 第三章 巔峰與分水嶺 學者公開信力挺,「保釣」運動迎接巔峰 「保釣」運動轉向的瞬間 華府大遊行的衝擊 運動受挫產生的疑問 「尼克森衝擊」促成左傾 第四章 周恩來在北京等著 「安娜堡國是會議」促成分道揚鑣 中共開始關注「保釣」 「接納中共,排除國府」案終獲通過 與周恩來歡談六小時 第五章 邁向各自的「祖國」之路 風靡左派的「新中國」形貌 從「保釣」變質為「統運」 「中國夢」清醒時分 支持國府的反共組織「愛盟」誕生 迫使國府革新的「保釣」 第六章 「保釣」催生出民主伴跑員 「黑名單」阻斷歸鄉路 電影《北京故事》誕生 敞開大門的聯合國職員之路 「回歸祖國」的人們 護照遭沒入,成為專業「保釣」人士 一邊「保釣」一邊推動民主化 第二部 1970-1990年代 臺灣 第七章 「保釣」運動點火人 臺灣漁船現蹤尖閣海域 蔣中正拒絕「琉球群島」 賭上報社前途的登島計畫 登島衝擊與影響 誰是真正的主謀? 第八章 戒嚴令下的蠢動 孕育出「保釣」運動的文章 被遺忘的「自覺運動」 「自覺運動」的「遺物」 自美國沖來的「保釣」浪潮 華僑是革命之母? 第九章 突破 踏上「祖國」的僑生們 《自由中國》播下的種子 臺灣「保釣」運動的先鋒──僑生 突破中央限制,僑生示威遊行全校沸騰 第十章 臺大保釣會的興亡 急轉直下的「保釣會」成立 《歸還沖繩協定》引發六一七示威抗議 馬英九與「保釣」運動 面臨退出聯合國,「保釣」失焦 要求改革聲浪與突然解散 第十一章 從「鄉土」到「本土」 「保釣」運動中的左派思潮 「保釣」運動與省籍 從「保釣」到社會改革 日本殖民時代的臺灣史記憶復甦 鄉土文學論戰與「偏安」 兩個「鄉愁」 第十二章 以登島為目標 支持黨外的「保釣」學生 「偏安」與統獨密教化 九〇年代「釣運」再起 目標小島,開始「保釣」 偶然與必然 「中華保釣協會」誕生 第三部 1970-2010年代 香港 中國大陸 華人世界 第十三章 殖民地與特區之間 動盪不安的六〇年代 六七暴動強化對香港的歸屬感 左派主導的「保釣」 殖民地眼中的「中國」 回歸前的「愛國」競爭 第十四章 從支持民主化到「保釣」 天安門事件成為轉捩點 支持「雨傘」的「保釣」人士 大陸「保釣」現身 出發點在於民間對日索賠 與一九七〇年代釣運的雷同性 第十五章 民間愛國運動「保釣」 奉獻私產投入「保釣」運動 參加環保示威抗議遭逮捕 「中國歷代政權都是親日的」 對誰「負責」?「使命」從何而來? 第十六章 理念與現實 「保釣」商店老闆 眾人拋來的懷疑眼神 團結全球「華人」關鍵 喪失「中國」詮釋權以及「中華」混用 不斷變化的自我認同 中華民族意識並非固若金湯 「保釣」運動的現況 扮演反對運動角色的愛國運動 走訪南方澳 迴盪心底之物 南方澳「拚無人島!」研修營 後記 參考書目 附錄(一) 主要採訪人物列表 附錄(二) 保釣活動大事記
作者簡介 本田善彥 旅台日本資深媒體人,曾任中廣海外部,中央廣播電台節目部日語記者兼播音員,現為自由撰稿人。關心中日關係、台海兩岸關係、當代思想等議題。日文著作有《人民解放軍在思考什麼?》(光文社新書)、《中國轉換期的對話:24位意見領袖的看法》(岩波書店)、《台灣總統列傳》(中公新書)、《台灣與尖閣國族主義》(岩波書店)。中文著作有《台灣人的牽絆:搖擺在台灣、大陸與日本間的「三顆心」》。 譯者簡介 風間鈴 輔大翻譯研究所中日組肄業。曾任出版社編輯,目前從事大眾傳播業,擔任新聞編譯。
最近浏览商品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