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選定了嗎?」「廣島、長崎、京都,還是東京?」
投下原子彈會殺死20萬人,但如果日本繼續打下去,
可能會再多死數百萬人。是你,會如何選擇?
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年度最佳書籍
Amazon網站、Goodreads網站千人5顆星好評
日本終戰80週年不可錯過的歷史作品
【三位決定「二戰終結」的關鍵人物】
史汀生:前華爾街律師、時任美國戰爭部長,監督「曼哈頓計畫」的決策者。史帕茨:美國陸軍航空隊司令,負責指揮戰略轟炸,執行原子彈投放行動。
東鄉茂德:韓裔日本外相,勸服日本「最高戰爭指導會議」接受投降。
【本書內容】
1945年夏天,日本帝國敗象已露。
但日本還有至死方休的士兵、神風特攻隊自殺式飛機,
以及手拿乾草叉的女人和小孩……
1945年5月30日早上9點20分,格羅夫斯將軍接到一則緊急通知:「立即前往戰爭部長辦公室報到。」戰爭部長史汀生已在等他。
「目標選定了嗎?」「京都是完美的目標,因為它有100萬人口,將讓人無法質疑原子彈的威力。」「還有別的選項嗎?」
兩個多月後,美國分別在廣島與長崎各投下一顆原子彈,帶走20萬條日本人的生命。從那之後,世人就不斷爭辯美國是否應該對日本投擲原子彈?只有原子彈可以結束戰爭嗎?原子彈是不是為了要震懾蘇聯?直到事件已過去80年,如同克里斯多福.諾蘭的電影《奧本海默》所揭示的,這股原子彈的震撼餘波仍影響著世人。
《通往投降之路》以縝密的研究與最新日記資料,深入探討三位關鍵人物如何影響美國投擲原子彈與日本投降的歷程。史汀生早年在華爾街當律師,曾在五位總統的政府中任職,「曼哈頓計畫」是他人生最大的難題──到底該不該對日本投下原子彈呢?陸軍航空隊司令史帕茨將軍身處第一線,服從命令是軍人的天職,但投下原子彈成為他一輩子揮之不去的夢魘。東鄉茂德,日本外務大臣,為了拯救國家千萬黎民百姓,他是昭和天皇御前唯一力抗軍方鷹派、主張投降的人。
透過史汀生、史帕茨、東鄉茂德的日記與家人的紀錄,《通往投降之路》試圖還原歷史重大抉擇,呈現他們的內心掙扎、動機與決策過程。杜魯門總統曾告訴奧本海默:「滿手鮮血的人是我,讓我來煩惱吧。」說這句話的同時,背後有著多麼複雜的情緒呢?
【本書精華】
1. 雖然以「全知視角」我們知道美國最終投下了原子彈,但這中間美方的戰略決策、外交折衝,日方內部鴿派文官與鷹派軍官的對立,天皇扮演的角色,都讓整本書充滿懸念,不到關頭無法看清最終結果。
2. 以三位當事人的親筆日記與仍在世家人的口述為本,探討他們內心的靈魂交戰、道德難題,當下又需要承擔多大的壓力。這不是個非黑即白、好人與壞人的故事,而是做出什麼選擇,就會有什麼代價的故事。
3. 作者大量引用近代美國投擲原子彈、日本宣告投降的相關學術研究,為本書更增知識性。
4. 全書約13萬字,以三位關鍵人物及兩顆原子彈推動的主線,情節緊湊,高潮迭起,有極佳的閱讀體驗。
國際讚譽
▸這本如臨現場的傑作,對二十世紀最重大的道德疑問之一:美國是否應該在二戰結束前對日本投下原子彈,給出了令人信服的說明。想了解使用巨大力量所牽涉道德問題的讀者,本書不可不讀。──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馬斯克傳》、《賈伯斯傳》作者
▸令人驚懼、心碎的記述,描寫三位身處無法想像壓力下的男子……這是一部充滿新聞現場感的歷史敘述。我敢說你會一口氣讀完這本書。──菲畢里克(Nathaniel Philbrick),《白鯨傳奇:怒海之心》作者
▸在這本細緻入微、描寫生動的著作中,湯瑪斯講述了太平洋戰場末期扣人心弦又令人膽寒的故事。他以深入的觀察與理解,重現了那些關鍵時刻──從投下廣島與長崎原子彈,到日本最終投降,這些影響深遠的抉擇。──麥克米蘭(Margaret MacMillan),《戰爭:暴力、衝突與動盪如何形塑人類與社會》作者
▸湯瑪斯憑藉精準的細節掌握與戲劇性筆觸,以震撼與優雅書寫了這個世紀最重要的故事。全書節奏緊湊如驚悚小說,結合最新研究與嶄新的歷史洞見,解釋了美國是如何選擇動用史上最致命武器。這是一部描寫權力、焦慮與道德模糊性的不可或缺之作。──普立茲獎得主馬查姆(Jon Meacham)
▸這是一部緊湊、扣人心弦的敘事,豐富、深情、細膩出色。──普立茲獎得主席夫(Stacy Schiff)
▸時而令人驚訝、時而發人深省,《通往投降之路》揭示了人類權力的極限,以及那些掌權者所承受的壓力與代價。──作家麥凱(Sinclair McKay)
▸在這段關於二戰最後幾週的扣人心弦敘述中,湯瑪斯深入描繪了美日領導人在面對原子彈災難現實時的心理與身體煎熬。他以如電影般緊湊又令人屏息的筆法,讓我們理解:日本的投降,並非命中注定。──作家奧爾森(Lynne Olson)
▸湯瑪斯廣泛運用多種資料來源,包括關鍵人物的日記,讓那段歷史鮮明重現。這本動人的作品描述了三位和平之人,在生死關頭做出決定,對所有熱愛歷史的人來說都是必讀之作。──BookPage書評
▸作者的觀點成立,儘管無法減輕當時決策者對於動用核武所感的道德煎熬。這是一部探討決策背後道德困境的作品……一本深入思考核子戰爭、早期質疑聲與可能更糟替代情境的著作。──科克斯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