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作者簡介 托瑪斯.曼(Thomas Mann, 1875–1955) 192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獲獎理由為:「《布登布洛克家族》一書自問世以來備受推崇,日益被視為現代文學經典。」 出生於德國北部城市呂北克,父親是商人兼市議員,母親則出身巴西,有葡萄牙與德國血統。十五歲喪父後,全家遷往慕尼黑,他中輟後進入火災保險公司工作,之後旁聽大學課程,學習歷史、文學與藝術。早年即展現文學才華,1901年出版首部長篇小說《布登布洛克家族》,以家族四代興衰為題材,深刻描繪資產階級在物質繁榮與精神衰微之間的矛盾命運,一舉奠定文壇地位,並為他贏得日後的諾貝爾獎肯定。 1910年代至1930年代為創作高峰,代表作包括中篇《魂斷威尼斯》(1912)、《崔斯坦》(1903)、《馬里奧和魔術師》(1929)與長篇小說《魔山》(1924)。納粹上台後,他於1933年流亡瑞士,後轉赴美國定居加州,持續發表政論與演講,疾聲批判納粹政權。其名言「我所在之處,就是德國文化」成為流亡知識分子的象徵宣言。 戰後獲各方肯定,先後榮獲東西德共同頒發的歌德獎,亦重返歐洲居住,定居瑞士蘇黎世。晚年致力於創作聖經題材鉅著《約瑟與其兄弟們》(1933–43)與藝術與毀滅主題的《浮士德博士》(1947)。1955年辭世,享年八十歲。 托瑪斯.曼文風嚴謹細膩,結構縝密,融合心理學、哲學與神話元素,擅長刻劃人物內心的道德掙扎與時代困境。他終生未公開自身性傾向,但在死後出版的日記中顯露對年輕男性的情感投射,其文學作品亦隱約流露此一面向。《布登布洛克家族》堪稱德國現代小說的里程碑,透過一個家族的命運變化映照時代與階級的轉型,至今仍為理解19世紀德國社會的關鍵文本。他以文學之筆形塑了「德國精神」的現代面貌,回應20世紀的人文危機與思想,至今仍是歐洲文化傳統中不可忽略的聲音。 譯者簡介 姬健梅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德國科隆大學德語文學碩士,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中英文組。從事翻譯多年,文學類譯作包括:馮.席拉赫《一個明亮的人,如何能理解黑暗》、《懲罰》、《可侵犯的尊嚴》、杜倫馬特《拋錨》、卡夫卡《卡夫卡日記》、《變形記》、《審判》、《城堡》、《失蹤者》、托瑪斯.曼《魂斷威尼斯》、徐四金《夏先生的故事》《鴿子》等。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