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詹姆斯•馬修•巴里(James Matthew Barrie,1860-1937)【英國】
出生於蘇格蘭,著名小說家及劇作家。自幼熱愛閱讀、寫作和戲劇。巴里生長於維多利亞時代,正逢英國殖民航海向外拓展的時期,因此他對海盜和原住民的事並不陌生;童年經歷母親喪子之痛,他扮演那永遠長不大的二哥,以安慰一直無法走出悲傷的母親;而婚後無子,結識友人的小孩後,和他們玩遊戲或說故事,都是啟發他創作《彼得.潘》的來源。
彼得.潘這個名字最早出現於他的作品《小白鳥》,後在其他著作延續。舞台幻想劇《彼得.潘,一位不肯長大的男孩》,1904年在倫敦公演,就引起極大轟動,1911年改編成小說《彼得與溫蒂》,經一再修改才成為《彼得.潘》,這本結合奇幻、家庭和冒險的精采故事。後來,迪士尼將這巴里的代表作翻拍,成了家喻戶曉的動畫電影《小飛俠》。
吳承恩 (1504 ~ 1582),【中國】
明代著名小說家。自幼聰慧博覽群書,也喜歡鄉野傳說。晚年開始埋首著作,取材唐朝法師西域取經的真實事件,結合宗教神話和民間傳說,創作出神幻色彩濃厚、情節顛覆諷刺,看似通俗戲謔、卻富文學底蘊的中國名著《西遊記》。本書呈現淺白易懂的「輕」文言與詩韻,孩子也能輕鬆領略文學之美。
孫悟空72變的魔幻故事,國內家喻戶曉,日本、韓國與西方也是盡人皆知。自1942年出版多國語言,許多人沒讀過小說,也看過漫畫、電視劇或改編電影。在欣賞一連串驚奇曲折、緊張刺激的斬妖除魔故事之餘,唐三藏師徒堅定意志、齊心對抗邪惡勢力的劇情,亦能潛移默化孩子積極進取、懲惡揚善的正面思想。
佚名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譚》,源於東方口頭文學,約在9世紀以阿拉伯文成書,匯集波斯、印度和阿拉伯世界的民間故事。10-16世紀間,經過許多人的手,不斷改編改寫而逐漸定型,是阿拉伯文學的璀璨明珠,被喻為民間文學史上「最壯麗的紀念碑」。
成書後一直在阿拉伯地區流傳,直到18世紀初傳到西方。1704年,法國人安托萬.加朗(Antoine Galland)首先將部分故事譯成法文,之後又有英文譯本,使本書流傳更廣,而在20世紀初經西方傳到中國。
查爾斯.金斯萊(Charles Kingsley,1819~1875)
19世紀著名的英國兒童文學作家,一生創作了六十餘部小說和散文,《水孩子》為其代表作。查爾斯的童年大部分都在英國西部沿岸的小漁村度過,1843年以優異的成績從劍橋大學畢業,隨後成為了牧師,並多次參與基督教社會主義改革運動。1873年,他被任命為英國最著名的大教堂西敏寺的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