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是人類前行的動力,更是歷史真切的見證。
古人吃什麽、怎麽吃、用什麽吃,古代遺址中的美食與烹飪器具、文獻記載中的飲食禮儀、壁畫中的飲食場景、民間流傳的飲食習俗……在“民以食為天”的華夏大地,從先秦到明清,中國的每段歷史進程都曾被食物撬動,我們熟悉的食物都曾有波瀾壯闊的過往。
肉類熟食讓成湯軍隊“無敵於天下”,周代列鼎制度標志著飲食禮制的高峰;漢武帝以麥繼粟,為戰勝匈奴打下了堅實基礎,定型於唐代的“北麥南稻”格局則流傳至今;宋元發達的海上貿易使茶文化在西洋蔚然成風,大航海時代辣椒、番薯、玉米的引入又養育了明清繁盛的人口。食物的歷史就是文明的歷史,食物的滋味就是歷史的余味。
從食物看歷史——跟隨考古學者張良仁教授,以飲食為中軸,以朝代為線索,透視中國歷史的嬗變;在舌與箸的方寸間,重演中華文明的萬年進程。
編輯推薦
張良仁教授:考古界最懂美食,美食界最懂考古,更適合中國讀者體質的“孤獨美食家”。
南大考古系招生代言人,訪問和挖掘過的國家加起來能繞地球一圈。
不會考古的美食博主不是好教授,一月內抖音漲粉百萬,讓考古從冷門變熱門。
一條視頻帶火一個小店,靠美食考古重拾“消失的附近”。
央視《三餐四季》特邀嘉賓,登上海南省高考模擬作文題。
兩年探店心血集錦。豐富的故事、簡明的史料,富有煙火氣的筆觸,讓硬核知識飛入尋常百姓家。
紮實的原始文獻依據:《晉書》《齊民要術》《世說新語》《宋書》《魏書》《洛陽珈藍記》《冊府元龜》《山家清供》《太平廣記》《四時纂要》《新唐書》《唐會要》……
詳細的考古現場解析:奧海羅Ⅱ遺址、上山遺址、河姆渡遺址、良渚古城、婦好墓、馬王堆漢墓、曾侯乙墓、南海一號沈船……
餐桌上的微型史記。從舊石器時代到清朝,一本萬年食事百科全書。
從稻、粟、麥到玉米、番薯,百姓的主食怎樣“中西交融”?
從周天子“八珍”到乾隆御膳,皇帝的餐桌如何演化?
立春、上元、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臘八……“吃”如何滋養傳統節日?
融匯著名考古學家維爾·戈登·柴爾德“農業革命”論,透視美食撬動的歷史大勢。
畜牧養殖與熟食烹飪造就百戰百勝的商人軍隊。
冬小麥與粟輪作,為漢代的不世功業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
茶葉能夠改善肉、奶為主的飲食結構,成為遊牧民族趨之若鶩的商品,因此受到中原王朝的嚴格管控。
玉米、番薯的引入支撐起明清龐大的人口。
全彩印刷111幅精美文物圖,身臨其境,悅目賞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