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本書為上海中醫藥大學匡調元教授從事中西醫結合臨床病理研究五十餘年的獨到心得,他首先?總結了自己的治學心路與主要研究成果;而後?在此基礎上再對中醫藥學的特色作了較全面的剖析,認為中醫學是一種“宏觀整體全息調控醫學”,以此與西醫學“微觀局部定位對抗醫學”相對立、相補充;?通過中西醫比較研究後對辨象、辨證、辨質和辨病作了系統的、前所未有的論述,並為中西醫界的後賢提出了若干醫學未來學的重要課題,頗有啟發;最後,?對中醫藥學的現狀與發展戰略提出了自己的意見與建議。
本書可供中醫院校高年級學生、研究生及其導師、各級衛生行政人員及一切從事開發或關心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有識之士參考。
作者簡介
匡調元
研究員。男,1931年6月出生,江蘇無錫人。1956年畢業於上海第一醫學院。曾任四川省中醫藥研究院副院長。現任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研究員,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及《中西醫結合急救醫學雜誌》編委等。
主要貢獻:長期從事中西醫結合臨床病理研究工作。主要學術著作有:《中醫病理研究》(1980,1989)第一、二版,本書運用現代醫學,尤其是病理解剖學的知識與技術對中醫病因病機學原理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研究,提出了新的發病原理“整體制約論”,以此與Virchow的“局部定位論”相對立、相補充;提出了“人體新系猜想”,被視為將來統一中西醫學理論之橋樑。《中醫體質病理學》(1996)書中論證了《周易》與體質病理學的淵源關係,論述了體質生理學與體質病理學的內容,論證了中醫體質病理學應是中西醫學史上的一個新學派,對傳統辨質論治的方、藥、食物作了體質病理學的重新分析,對中國歷代醫家的體質理論作了探索與評述。《體質食療學》(1989)書是將中醫體質病理學學說與傳統食療學結合起來所創立的新理論,提出以食為藥,以食健身的理論,並提出“體質食養”將是21世紀人類飲食結構改革的方向。《人體體質學》(1991,2003)是一門新學科,為研究人類生老病死的全過程設計了一個個體化的診治模式,被譽為一個“里程碑”、“人體科學的基礎學科”,“是一個新學派”,“是中西醫學史上傑出成就”。
自序
上篇
一、緒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從創立中醫體質病理學到人體新系的設想
中篇
二、發展中醫藥學的戰略探討1.“宏觀整體全息調控醫學”綱要2.論傳統中國醫學之特色3.中醫之魂今何在?!4.試論21世紀中醫藥學的發展戰略5.關於當今中藥藥理研究的若干思考6.對中醫藥學發展:過去、現狀與未來的一些思考7.試探21世紀西方醫學發展趨向8.“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對待——論中西醫學的交流與結合
三、研究中醫藥學的思路與方法學探討1.從中西方傳統思維方式探討中醫藥理論的特色及其前景2.中、西醫病理學比較研究3.中醫“證型”的結構及其研究思路4.多學科、多途徑、多指標、同步測試、相關分析
四、辨象、辨證、辨質與辨病論治1.辨象論治原理探討2.辨證論治原理探討——整體制約論3.辨質論治原理探討——體質病理學研究4.兩綱八要辨體質5.論辨證與辨體質6.舌象與體質7.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機理探討8.白種人和黑種人的體質類型研究9.氣質體質學略論
五、中華飲食文化精粹——體質食療學1.體質食療學原理2.體質食療學之治法與食譜舉例3.食補、食瀉與食毒4.慢性病為何久治難癒5.優化“廚房工程”——訪“體質食療學”專家匡調元教授
六、醫學未來學研究1.略論一門新興學科——中醫病理學2.人體新系猜想3.論“天、地、人三才醫學模式”4.氣象病理學探討5.中醫學“腎論”6.優質學與優生學7.新實踐、新概念與新學派——談中醫理論研究的突破與發展
下篇
七、序集與書評選刊1.《中醫病理研究叢書》序:裘沛然教授序2.《中醫病理研究》一版序3.《中醫病理研究》二版序4.《現代中醫病理學基礎》序5.《人體體質學——理論、應用和發展》序:附姜春華教授序6.《人體體質學——中醫學個性化診療原理》序:附書評二篇7.《體質食療學》序8.《調元:體質食養》序9.《體質病理學與體質食療學實驗研究》序10.孫孝洪著:《中醫治療學原理》序11.何裕民著:《中醫行為醫學》序12.許自誠著:《許自誠中西醫結合治病經驗選集》序附:匡調元歷年主要學術著作參考目錄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