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後餘波,邱吉爾眼中的全球新秩序:從勝利狂喜到和平幻滅,揭開戰後的政治、經濟與社會動盪
|
|
The World Crisis: The Aftermath |
|
|
|
|
|
|
|
|
ISBN |
9786267671184 |
定价 |
NT499 |
售价 |
RM78.00 |
优惠价 |
RM69.42 *
|
作者 |
溫斯頓.邱吉爾
|
译者 |
伊莉莎 |
出版社 |
複刻文化
|
出版日期 |
2025-02-05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378 页. 23. |
库存量 |
海外库存 抱歉!此书无开放空运服务,只能船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
|
我要订购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身處歷史風暴中心的政治家邱吉爾
以其獨特視角記錄了戰後世界的重塑過程
忠實於原著精髓,刪減了冗長的細節和繁瑣的技術分析
改以更簡潔的方式呈現邱吉爾對大戰後世界的思考與記錄
▎巴黎和會:和平的希望與破裂
巴黎和會被認為是重新規劃世界秩序的重要會議,但邱吉爾在書中指出這一過程充滿分歧與困難。英國、美國和法國的領袖雖然握有巨大的權力,但在應對戰敗國、重建經濟秩序和制定國際聯盟等問題上未能達成共識。邱吉爾詳細剖析了會議中的內部矛盾,並批評了部分決策導致的長期後果,如德國的不滿和經濟困境,這為後來的國際緊張局勢埋下了伏筆。
▎戰後的經濟挑戰與社會動盪
本書講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及其他國家的經濟與社會問題。邱吉爾對戰後的經濟衰退、失業問題和通貨膨脹進行了深入探討,並揭示了各國人民對戰爭的幻滅感與重建家園的渴望。特別是對德國的經濟封鎖和賠款要求,他以批判的語氣指出這種做法的弊端,認為不僅未能修復破碎的國際秩序,反而助長了新一輪的衝突。
▎國際聯盟與理想的幻滅
邱吉爾分析了國際聯盟的成立過程及其局限性。他指出,雖然聯盟是和平的象徵,但其運作受到各國利益分歧的制約,導致其在關鍵時刻無法有效行動。這部分揭示了戰後國際合作的理想與現實的落差,邱吉爾警告如果不採取實質行動,聯盟的作用將僅限於象徵意義。
【重新審視戰後世界】
這本書不僅是對歷史事件的記錄,也是對當代讀者的警示。邱吉爾強調歷史的重演往往源於未能吸取教訓。他透過個人經歷和回憶,試圖向後人傳遞關於戰爭與和平、國家間信任與合作的重要洞察,激勵未來的領導人以更長遠的眼光規劃全球秩序。
本書特色
本書為邱吉爾《第一次世界大戰回憶錄:戰後》精簡版,經過全文重新處理與解讀,保留了原書的核心要點。透過邱吉爾獨特的視角,深度剖析戰後局勢、巴黎和會、經濟挑戰,以及各國領袖在重建世界秩序中的角色與失誤。本書在邏輯架構上更加緊湊,著重於歷史事件的因果關聯,使讀者能以簡潔易讀的形式掌握戰後的複雜局面。 |
|
|
|
|
|
|
|
|
|
|
|
|
|
|
目錄
前言
「戰時魔法的消逝」
人民的境況
復員階段
可憐的俄國
外國的干涉
十四點原則
和平會議
國際聯盟
未竟的任務
「三頭聯盟」
簽訂和平條約
俄國內戰爆發
維斯圖拉河的奇蹟
愛爾蘭的幽靈
愛爾蘭協議
愛爾蘭自由邦的興起
土耳其仍活著
希臘的悲劇
恰納卡危機
世界危機的落幕
附錄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西元1874~1965年)
20世紀初期至中期的英國保守黨籍政治人物、演說家、外交家、軍事家、史學家、作家和畫家,英國前首相。邱吉爾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其仕途涉足多個領域並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對英國、歐洲乃至於世界均影響深遠。2002年,在BBC舉行的一個名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調查中,邱吉爾位列榜首。此外,他在文學上也有較高成就,曾於195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然而,他的帝國主義觀點和種族主義言論飽受爭議。
編
譯者簡介
伊莉莎
專職譯者。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