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ISBN |
9787100243735 |
定价 |
RMB208.00 |
售价 |
RM228.80 |
优惠价 |
RM171.60 * (-25%)
|
作者 |
鄧啟耀
|
出版社 |
商務印書館
|
出版日期 |
2024-10-01 |
装订 |
精裝. 無. 500 页. 26. |
库存量 |
海外库存 此中国简体书,船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不含调货时间)。抱歉!目前无开放空运服务。 |
|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購買中國簡體書籍請注意:
1. 因裝幀品質及貨運條件未臻完善,中國簡體書可能有出現磨痕、凹痕、折痕等問題,故簡體字館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缺頁等較嚴重的狀態外,其餘所有商品將正常出貨。
|
|
|
|
|
|
|
|
|
目錄
前言vi
第一章 色、相與音聲:求問佛教藝術
一、為什麼拜佛:俗人眼中的佛像
二、“外相”與“內質”:當代都市寺僧眼中的佛教藝術
三、“妙有”與“真如”:佛性如風
四、畫僧與樂僧:以像通靈和音聲事佛
第二章 非文字弘法的表達與認知:佛教知識體系建構及傳承的另一脈
一、佛教弘法中的圖像文獻
二、空間認知
三、信仰的多重覺知場域
第三章 象、識、悟:非文字識見與覺知
一、有相、無相與超邏輯
二、眼識、視境與轉識成智
三、 體悟、內觀與覺知力
第四章 華嚴妙相:釋迦說法的視覺表達
一、不可見與可見的法會
二、不可言說的言說和覺知
三、不可思議處的思議
第五章 天衣無界:古道與佛教造像服飾風格的空間脈向
一、北方絲綢之路與犍陀羅風佛教造像
二、東南亞大通道與秣菟羅風佛教造像
三、孟加拉灣—南海海路與阿瑪拉瓦蒂—鹿野苑式佛教造像
四、從亞到歐:佛教造像傳播的逆向空間
第六章 外相與心法:達摩的衣缽“信體”
一、“心”不可見,以何“證心”?
二、作為心法“信體”的達摩衣物
三、“誡絕傳衣”的達摩“懸記”
四、“只履歸西”:鞋的象徵
第七章 於相、離相與無相:惠能的法空衣滅
一、“於相”:衣為信體
二、“離相”:置而不傳的衣缽
三、“無相”:法空衣滅
第八章 《南詔中興畫傳》與佛教密宗傳入南詔核心區域的一次文化突變事件 /
一、白袍老君還是袈裟梵僧?兩種文本的世俗指向
二、變服從俗:密宗傳入南詔時的在地化適應
三、阿嵯耶之“化”與中世紀滇西族群的社會文化變遷
四、熔鼓鑄聖:信仰轉型的文化象徵
五、來自異域的阿嵯耶觀音如何成為“大理福星”
六、展衣奪土:取代羅刹的觀音
第九章 劍川石寶山石窟與佛教密宗俗僧“阿吒力”
一、“阿吒力”和“舍由”
二、阿吒力的曼荼羅
三、生:“阿央白”,人出來的地方
四、死:地藏王的助手
第十章 文化認同與藝術重構:《大理國梵像卷》和《法界源流圖》文化意象比較
一、多元與一體:原作和摹本的時空差異
二、靈聚之地的信仰:原作與摹本的意識形態差異
三、王者與禪者:原作和摹本的權力關係差異
四、“類附”的諸“蠻”:原作和摹本的族群認同差異
五、“妙出於手,靈顯於心”:原作和摹本的藝術風格差異
第十一章 袒飾與嚴妝:佛教造像服飾的演化流痕
一、模特兒是誰?
二、袒飾的“童子身”
三、袒服之辯與廣袖深衣
第十二章 手勢與手印的文化意象
一、手的表達與文化系統
二、手印的“語彙”“修辭”與文化意象
三、生活中與儀式中的手印功能
第十三章 燃燈意象:儀式化民俗與沉浸式光影藝術空間
一、佛性遍在的燈海:南傳上座部佛教“賧佛”
二、再造光明夢境:藏傳佛教的酥油燈花節
三、慧燈破諸暗:漢傳佛教傳燈法會
第十四章 無象之相:佛教祭禮樂象觀想
一、轉世與換壽:聞聲幻化的生死相
二、往生與救贖:靈魂度引的出離相
三、禪境與俗界:梵樂入世的眾生相
第十五章 由禮入俗和以俗複禮:梵樂的復原與功能轉化
一、樂曲:梵音俗調
二、樂器:禮俗和鳴
三、樂制:皇權民用
四、樂人:僧俗雜處
五、劇場:神聖空間與世俗空間
第十六章 被“隱於市”的叢林:城市佛教建築的文化記憶和當代境遇
一、被“隱於市”的叢林
二、分隔、融入與衍生
三、建築,然後“記憶”
第十七章 “禪武”入世
一、少林功夫與世俗權力
二、少林功夫與文化產業
三、功夫外的“功夫”
第十八章 佛教藝術“新遺產”的再造
一、前1500年的藝術遺產
二、“後1500年留得下來的東西”
三、宗教藝術創制的精神性、文化性和社會性語境
參考文獻
一、古籍
二、論著
三、提供田野考察和文獻資料的寺院、遺址、博物館及展覽
後記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