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本書作者系統梳理了非言語溝通的理論框架,包括其定義、分類、功能等,為後續研究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並通過大量實證研究和案例分析,揭示了非言語溝通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包括情感表達、信息傳遞、關系建立等方面,為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支持。另外,本書還探討了非言語溝通與言語溝通之間的關系,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非言語溝通的差異,有助於增進人們對非言語溝通的跨文化理解。
本書聚焦於非言語溝通,無疑具有很高的實用性和社會價值。
首先,它有助於提升人們對非言語溝通的認識和重視,引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運用非言語溝通技巧,從而改善人際關系,提高溝通效果;
其次,該書對於教育工作者、心理咨詢師、企業管理者等職業群體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應對人際溝通中的非言語因素,提升工作效率和人際關系質量;
最後,它還有助於推動非言語溝通領域的研究發展,促進學術交流與合作,為相關領域的進一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編輯推薦
1 “作用—要素—情境”相結合的方式,勢必要為非言語溝通做一個正名很多有關非言語溝通的書籍往往綜合概括有余,詳盡剖析不足,作者雖然知名,內容卻並不實用。此類情況在各類非言語溝通的培訓課程中也十分常見,在很多所謂的實踐教學課程中也在所難免。這些曲解和誤讀不但無益於非言語溝通研究本身,對諸如心理學、社會學、社會工作、家庭關系、法律、執法、政治學、教育學等也都帶來很大影響。本書則要為非言語溝通做一個正名。本書既有專門章節介紹各種形式的非言語行為,又有相應章節講授這些非言語行為要素在溝通情境中的作用,使你對人際交流中的非言語溝通形成更全面、完整的認識。2 全新再版,以全球化的視角,著眼於更廣闊的視野,滿足更廣泛讀者的閱讀和學習需要在保留上一版精粹的基礎上,再版圖書補充更新了大量照片配圖,用以輔助說明文字內容。無論是在課堂教學還是現實世界中,全球化早已成為趨勢,本書同樣不局限於北美文化。3 覆蓋非言語溝通的各個要素,全方位解讀非言語溝通的奧秘從外在形象、手勢和動作、面部動作、眼神行為、聲音行為、空間和領域、環境與場所、接觸與交流、時間,到兩性之間、師生之間,作者都進行了詳盡而深入的分析,同時探討了不同文化背景下非言語溝通的差異,彌補了相關領域研究的不足,幫助讀者增進跨文化溝通的能力。4 本書無疑具有很高的實用性和社會價值首先,它有助於提升人們對非言語溝通的認識和重視,引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運用非言語溝通技巧,從而改善人際關系,提高溝通效果;其次,該書對於教育工作者、心理咨詢師、企業管理者等職業群體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應對人際溝通中的非言語因素,提升工作效率和人際關系質量;最後,它還有助於推動非言語溝通領域的研究發展,促進學術交流與合作,為相關領域的進一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5 大咖傾情推薦中國社會心理學會生態與環境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意象對話創始人朱建軍老師傾情推薦:“人憑什麽成為最優勝的動物?不是攻擊,也不是防守。人最優勝的是,善於溝通,人可以構建最覆雜的社會並分工合作。語言是溝通的重要工具,但不是唯一,非言語溝通可能是最重要的能力。關於非言語溝通的著作,也值得一看。” |
|
|
|
|
|
|
|
|
|
|
|
購買中國簡體書籍請注意:
1. 因裝幀品質及貨運條件未臻完善,中國簡體書可能有出現磨痕、凹痕、折痕等問題,故簡體字館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缺頁等較嚴重的狀態外,其餘所有商品將正常出貨。
|
|
|
|
|
|
|
|
|
目錄
第 1 章 溝通與非言語行為
關於非言語溝通的誤解 // 3
非言語與言語信息 // 6
目的性與非言語溝通 // 9
文化和非言語溝通 // 11
非言語信息的作用 // 12
非言語信息的分類 // 16
第 2 章 外在形象
吸引力 // 23
個人身體概念 // 36
身材和體型 // 38
外觀與著裝 // 49
飾品飾物 // 60
第 3 章 手勢和動作
手勢和動作的相關理論 // 68
手勢和動作的類型 // 72
關於欺騙的提示 // 82
姿態 // 84
姿勢動作與講話者的個人風格 // 88
溝通風格的基本維度 // 92
肢體動作和手勢的作用 // 93
第 4 章 面部動作
面部表情的重要性 // 98
與生俱來還是後天習得 // 99
面部管理和情感表達 // 105
主要情感表達與溝通 // 111
面部表情變化 // 117
第 5 章 眼神行為
眼神行為的特性和功能 // 122
眼神行為的種類 // 126
共軛側眼運動 // 128
眼神行為與個體差異 // 132
第 6 章 聲音行為
聲音行為的類別 // 139
聲音行為與話輪交互管理 // 145
聲音行為的作用 // 152
第 7 章 空間和領域
領地性現象 // 165
個人空間 // 179
擁擠與密度 // 184
第 8 章 環境與場所
環境的感知特徵 // 189
建築與環境 // 194
空間佈局 // 198
其他環境因素 // 205
氣味的重要性 // 211
第 9 章 接觸與交流
觸覺與全生命週期 // 224
觸摸的類型 // 228
觸摸規範與交流 // 232
觸摸的交流功能 // 239
觸摸剝奪的影響 // 240
第 10 章 時間
時間取向類型 // 245
利用時間的影響 // 258
第 11 章 兩性之間的非言語交流
概念定義: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 // 264
男性和女性非言語行為的發展 // 265
相異和相似的特徵:困境 // 267
女性和男性對喜歡和求愛的表達 // 283
親近性的優勢 // 288
親近性的劣勢 // 289
雙性同體 // 289
第 12 章 主管與下屬
顯著特徵 // 295
非言語信息的作用 // 297
主管與下屬關係的結論 // 313
工作場合的易親近特性 // 315
第 13 章 師生之間的非言語關係
教師的角色 // 318
非言語交流的作用 // 328
親近性 // 330
時間 // 351
教師親近性的結論 // 352
第 14 章 跨文化關係
跨文化溝通的定義 // 360
非言語行為 // 367
追求的目標 // 387 |
|
|
|
|
|
|
|
|
|
|
|
|
|
|
弗吉尼亞·佩克·里士滿
西弗吉尼亞大學人類傳播學教授,傑出研究員。寫過許多關於公共演講、組織、非言語、教學和溝通方面的著作。在任教期間,其教學和研究獲得了許多獎項。
詹姆斯·C.麥克羅斯基
西弗吉尼亞大學傳播研究系名譽教授,出版過200多篇文章、30多部著作和修訂本、30多本教學相關著作。
馬克·L.希克森三世
在亞拉巴馬大學伯明翰分校任教超過25年,獲得了該校的總統教學獎。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