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本書借助文化學、民俗學的基本方法,溯源龍是如何成為帝王專屬,又是如何過渡到全民共享的,考證了不同時期龍形象在不同歷史語境下的變遷。在探討近現代域外視野中龍形象的問題時,作者梳理了200多幅歐、美、日等國古舊書刊的罕見圖片,從象徵地位的皇家符號、時尚元素,到諷刺、攻擊東方古國的慣用素材,揭示出龍形象及其背後含義的複雜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溫中西方文化碰撞的舊話題,不僅給我們一個理解中國傳統文化深刻內涵的新視角,更能脫離時代局限審視域外文化的傳播和交流,以史為鑒,更好地總結經驗教訓,尋求現代文化困境的破解之道。施愛東,1968年生,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民俗學會秘書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主要研究方向為故事學、謠言學、科學哲學。著有《故事法則》《故事機變》《故事的無稽法則》《民俗學立場的文化批評》《中國現代民俗學檢討》《金庸江湖手冊》等。
概論 中國龍的發明 第一章 帝王將相及其權力崇拜的“龍政治” 第二章 16—18世紀歐洲人理解的“中國龍” 第三章 19世紀西方漫畫中的“辮子龍”與中國元素 第四章 辱華詞匯“豬尾奴”的遞進式東漸 第五章 哀“旗”不幸,怒“旗”不爭:大清龍旗五十年 第六章 “龍圖騰”是學術救亡的知識發明 第七章 層累造成的民族寓言“拿破崙睡獅論” 修訂再版後記
施愛東,1968年生,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民俗學會秘書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主要研究方向為故事學、謠言學、科學哲學。著有《故事法則》《故事機變》《故事的無稽法則》《民俗學立場的文化批評》《中國現代民俗學檢討》《金庸江湖手冊》等。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