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ISBN |
9787100162869 |
定价 |
RMB72.00 |
售价 |
RM79.20 |
优惠价 |
RM59.40 * (-25%)
|
作者 |
范學輝
|
出版社 |
商務印書館
|
出版日期 |
2019-09-01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543 页. 19. |
库存量 |
海外库存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18.00。 空运需时8-11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
|
我要订购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社會形態問題討論,作為中國現代史學得以形成的Z重要推動,在近十餘年間隨著構建中國本土史學話語體系努力的興起,再次成為學術界引人關注的焦點。
本書匯總張金光、馮天瑜、李治安、蕭功秦、萬明等著名學者的近二十篇相關論文,在繼續研討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結構變遷的同時,側重于從文明道路、國家政體演變的新視野,對秦至清社會形態問題進行了新的探索,提出了“官民社會”、“郡縣制社會”、“選舉社會”等一系列新的概括,並討論了中國傳統國家的近代轉型道路,集中展現了學術界近十餘年間社會形態問題研究所取得的最新成果。
|
|
|
|
|
|
|
|
|
|
|
|
購買中國簡體書籍請注意:
1. 因裝幀品質及貨運條件未臻完善,中國簡體書可能有出現磨痕、凹痕、折痕等問題,故簡體字館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缺頁等較嚴重的狀態外,其餘所有商品將正常出貨。
|
|
|
|
|
|
|
|
|
目錄
關於中國古代(周至清)社會形態問題的新思維..................... 張金光/ 1
從不同文明產生的路徑看中國早期國家的社會形態................. 沈長雲/ 67
郡縣制時代
——由權力建構與社會控制論秦至清的社會性質................. 李若暉/ 82
“選舉社會”的概念
——秦漢至晚清社會形態命名初探............................. 何懷宏/ 118
歷史分期命名標準芻議......................................... 馮天瑜/ 161
中國社會形態的四個層面及其歷史分期........................... 郭 沂/ 174
論中國“封建主義”問題
——對中國前現代社會性質和發展的重新認識與評價............. 榮 劍/ 191
中國封建社會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 寧 可/ 232
中國是如何成為專制國家的?................................... 白彤東/ 260
中國古代對於君主專制的批判................................... 李若暉/ 289
中國古典共和觀及其傳承價值..................... ..............林 明 樊 響/ 316
華夏國家起源新論
——從“猴山結構”到中央集權國家............................ 蕭功秦/ 338
夏代“複合型”國家形態簡論.................................... 王震中/ 380
論我國早期國家階段青銅禮器系統的形成................ ......... 方 輝/ 392
大一統專制權力之象徵體系的完成:從秦皇到漢武................. 李憲堂/ 408
兩個南北朝與中古以來的歷史發展線索........................... 李治安/ 430
傳統國家近代轉型的開端:張居正改革新論....................... 萬 明/ 466
明代資本主義萌芽的新制度經濟學解釋........................... 袁海彥/ 503
關於中國資本主義萌芽與資金市場的幾個問題
—對科大衛先生文的商榷和補充............................... 劉秋根/ 515
後記................................................................542
|
|
|
|
|
|
|
|
|
|
|
|
|
|
|
范學輝,1970年生,祖籍山東棲霞,山東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秦漢史、宋史、傳統文化,除《宋朝開國六十年》等著作外,還在《文史》、《文史哲》、《中國史研究》、《光明日報》、《孔子研究》、《史學月刊》等刊物發表論文 60 餘篇,其中多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和人大《複印報刊資料》轉載。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