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彩圖
推薦序 在夾縫中燃燒生命的年輕藝術家們 顏娟英
序章
如何記憶黃土水
為何談論黃土水
看見黃土水與他的時代
第一部 「雕塑家」的誕生
臺灣第一位現代雕塑家.黃土水
第一章 一位臺灣青年的啟程
幼年至國語學校時期
前進東京美術學校
第二章 東京美術學校的求學時光,與入選帝展
東京美術學校的課程,與教師高村光雲的影響
不拜師就學會的西式雕塑
入選帝展的黃土水,改變評選標準的日本雕塑界
第三章 置身大正時期的日本雕塑界
發現「個性」:出身於臺灣
裸體像的摸索:挑戰帝展的創作策略
對「現代化」的糾葛:大正時期的臺灣意識以及臺灣文化的確立
第四章 「本島唯一的雕塑家」:殖民地社會的榮光與界限
黃土水與日本皇室建立的關係
帝展雕塑部審查的派系鬥爭
委託製作,設置在臺灣公共空間中的黃土水雕塑作品
黃土水之死
第五章 黃土水的雕塑風格分期與肖像作品
黃土水的創作分期與特徵
作品主題與製作目的變化
尋找被遺忘在日本的肖像雕塑作品
臺灣人與日本人肖像雕塑交織的社會網絡
黃土水製作「日本人」肖像雕塑的意義
第一部結語
第二部 走向黎明的腳步
近代臺日雕塑家在臺灣
第六章 在臺灣活動的日本人雕塑家
官僚與技師來臺:齋藤靜美與須田速人(一九一○年代)
臺灣鐵道員的雕塑家之路:鮫島台器(一九二○年代)
日本雕塑家來臺與銅像製作:後藤泰彥與淺岡重治(一九三○年代)
第七章 追隨黃土水腳步的臺灣雕塑家及留學生—一九三○年代至一九四○年代
陳在癸:沒有時間成為雕塑家的左翼青年
張昆麟:雕塑家的戀愛、寂寞與殤逝
林坤明:成名只是時間的問題
蒲添生:朝倉文夫的臺灣門生
陳夏雨:為了尋找「自己的路」
黃清埕:捏著泥土的悠然指尖
范德煥:在歷史動盪裡,從故鄉到異鄉
第八章 臺灣美術展覽會中的雕塑作品
在臺灣舉辦個展的日本雕塑家
臺灣的民間美術團體展覽與雕塑作品展示
日本雕塑家與近代臺灣的關聯:四種類型
第二部結語
總結章
臺灣美術的「福爾摩沙」時代來臨了嗎?
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文化獨特性
臺日雕塑家與「臺灣」這個現代美術場域
附錄一 黃土水作品一覽表
附錄二 日治時期臺灣美術展覽會與展出雕塑作品一覽表
後記
致謝
本書改寫著作出處
參考書目
表格目錄
圖版目錄
索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