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ISBN |
9787522705965 |
定价 |
RMB118.00 |
售价 |
RM129.80 |
优惠价 |
RM90.86 * (-30%)
|
作者 |
楊亮
|
出版社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2022-08-01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369 页. 26. |
库存量 |
購買後立即進貨 此中国简体书,船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不含调货时间)。抱歉!目前无开放空运服务。 库存有限或需要调货,订购时间可能延长。如无法订购则将通知进行退款。 |
|
我要订购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購買中國簡體書籍請注意:
1. 因裝幀品質及貨運條件未臻完善,中國簡體書可能有出現磨痕、凹痕、折痕等問題,故簡體字館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缺頁等較嚴重的狀態外,其餘所有商品將正常出貨。
|
|
|
|
|
|
|
|
|
目錄
第一章 文學典籍的建構與傳播
第一節 文學經典的建構
一 媒介建構經典
二 選本對文學經典的塑造
三 經典的重構與文學史的重寫
四 自媒體時代的經典
第二節 文學典籍的傳播
一 學術研究的三個層面
二 文獻的源與流
三 問題意識的重要性
四 典籍的符號化與原型化
五 作為話語符號的典籍
六 典籍的構成要素
第二章 學術研究的思想與視野
第一節 中國古代學術的特點
一 文人之學
二 學者之學
三 通人之學
第二節 中國古代知識譜系的確立
一 中國古代知識系統的特點——倫理性
二 中國古代知識系統的特點——實用性
第三節 學術研究的態度與路徑
一 質疑精神與問題意識
二 學術研究的穩健之道
三 學術與人生
第四節 學術視野的偏差
一 知識結構決定對問題的認識
二 從詩詞大會看古今國學的差異
三 古今文人群體的差異
書隙過影之一:讀書要讀進去,亦須讀出來
第三章 問題意識與意識形態
第一節 問題意識與文本分析
一 寫文章要有問題意識
二 文本思想與意識形態
三 文本分析的話語語境
第二節 作為方法的意識形態
一 意識形態與文學研究
二 經學話語與修前朝史
三 元朝修史的合法性
第四章 文學、文本與話語
第一節 主體、文本與話語形態
一 文體形式制約下的“話語”形態
二 主體與著作:創作主體的選擇傾向
三 政治性“話語”背後的迎合
四 “文以載道”的意涵及其 性
第二節 文學文本的價值構建
一 文學文本的審美價值體系
二 “話語的規律性”與文本的邏輯
三 文學文本自身機制的建構
四 “身份認同”與人物研究
書隙過影之二:胸中要有閱歷,要有波瀾
第五章 文獻整理新視野:理論與方法(一)
第一節 古籍整理的相關原則
一 確立版本
二 校記、標點原則
第二節 古籍整理的幾個步驟
一 底本的選擇
二 參校本的選擇
三 注釋
第三節 古籍整理之校勘
一 校勘之原則
二 校勘之方法
三 王念孫《淮南內篇第廿二》之校勘方法
第四節 古籍整理視野下的年譜編撰
一 年譜的初步認知
二 交遊與年譜材料真偽
三 年譜的具體做法
第五節 古籍整理與藏書
一 古籍整理是一種特殊的學術技能
二 古籍整理的“多樣化”
三 古籍整理——一種學術史的塑造
四 “強迫閱讀”與學術“祛魅”
五 藏書與古籍整理的關係
六 孔子和朱熹的古籍整理活動
七 藏書催生出古籍整理
第六節 古籍整理使將死的文字變為“活的”文獻
一 “活的”文獻
二 古籍整理要做到什麼
三 文獻典籍就是一種歷史性書寫
第六章 文獻整理新視野:理論與方法(二)
第一節 媒介、符號和知識生產視野下的古籍整理
一 媒介與符號
二 何謂知識生產
三 知識生產的背後
第二節 層層累積性知識形態與古籍整理之間關係的解讀
一 經學視角下文獻的層層累積
二 宋代朱陸學術差異對文獻整理與思想塑造的意義
三 以《文選》為代表的文學性文獻整理對國人思想形態的塑造
第七章 文獻研究新視野:理論與方法(三)
第一節 文獻、理論與文學史
一 理論是中國化的理論
二 元典研讀及“四書”的重要性
三 以問題為核心的學術研究
四 文獻學、文學史與學術史
第二節 中國典籍與西方符號學
一 從如何研究說起
二 意義的規定:能指與所指
三 對比替換法
四 “含蓄意指”與象徵性互動
五 “直接意指”和“含蓄意指”
書隙過影之三:是否融入所謂的當時主流並不重要
第八章 古典文獻中的思想史與學術史
第一節 古典文獻與思想史視野
一 文獻與思想
二 明末清初的學術變遷
三 孫奇逢與李顒
四 黃宗羲與顧炎武
第二節 時代變遷與學術走向
一 時代與學術的關係
二 學術路徑的形成
三 學術史的追尋
四 文獻學存在的基礎
第三節 研究的學術化轉向與文獻學之間的關係
一 由字詞章句到檢束身心的學術傳統轉向對古籍形態發展的影響
二 研究方法的提升——鑒賞型到研究型的轉變
三 《夏峰先生集》與《日譜》比較對選定研究角度的啟發
四 個人化寫作與譜系之建構
第九章 古典文獻中的政治史與文化史
第一節 宋元時期政治對文化的影響
一 宋代文學生態及其政治理想
二 元代文學、學術與制度
第二節 文化 的南北問題
一 地域的南北問題
二 文化的南北問題
三 學術的南北問題
四 從南北看中國文化的融合和轉型
書隙過影之四:學術要有出世精神
第十章 學術研究中
|
|
|
|
|
|
|
|
|
|
|
|
|
|
|
楊亮,男,河南衛輝人,文學博士。現為河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兼任廈門工學院國學院教授、河南師範大學圖書館研究員。獲得過全國教育碩士教師、河南省高校青年骨、河南省創新人才、河南省碩士論文指導教師等稱號。主持過 社科基金項目《元代翰林國史院與元詩風尚研究》(鑒定等級)和全國高校古委會等部門的專案多項,出版有《宋末元初四明文七及其詩文研究》、《袁桷集校注》、《王惲全集匯校》、《人間詞話釋評》等書。獲得河南省社科獎一等獎、二等獎多次。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