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臺灣惡地誌, 城邦阅读花园 - 马来西亚最大网路书店
 
首页 3天快送 台湾图书 香港图书 中国简体 马新简体 生活品味 休闲娱乐 文具手作 电子书 漫画馆
 

预购商品

看看更多

电子书

特别推荐

22.06.2020搶先預購_SIDE BANNER
天人共振音乐 SIDE
《河流》身心靈療癒.誌
新书排行
畅销排行
1.
2.
3.
4.
5.
6.
7.
8.
9.
10.
看看更多
 

【电子书】臺灣惡地誌

       
 
ISBN: E9789863847588
定价: NT441
售价: RM68.36
库存量: 有库存
此商品為電子書,訂單確認收到後將在1-2工作天電郵兌換碼。
    电子书试读

本书为固定版面格式,建议您使用平板或电脑阅读。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作者: 蘇淑娟|梁舒婷|吳依璇|劉閎逸|柯伶樺|邱峋文|黃惠敏
出版社: 野人
出版日期: 2022-08-02
 
 
 
       
     
 

臺灣本島面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惡地地形主要分布在西南淺山區的臺南和高雄一帶,面積廣達一千平方公里,厚約三千到四千公尺深。這片泥岩(mudstone)惡地雖僅占國土百分之三,卻驚異地創造了觀看、理解臺灣的多重視角,而且封存了臺灣四百年族群發展縮影,更意外成為淺山地帶生態方舟。

本書從地質的大尺度出發,告訴你位於西部麓山帶的這一片泥岩惡地,是如何形成、如何見證臺灣六百萬年前造山運動的前後結構相;以及當這片惡地置於全球惡地舞臺時,如何反映了臺灣環境的獨特性。

 

以區域環境的獨特視角,

開展出一部臺灣造山運動與淺山文明生態變遷史

 

◎在臺灣就能上月球?

◎月世界惡地如何以時間、以營力、以材料、以地層深度訴說臺灣大地故事?

◎為何崎嶇不毛之地能種出遠近馳名、好吃的燕巢芭樂?

◎貧瘠環境憑藉什麼吸引野生動物來此棲身?

◎迂迴隱蔽的西南惡地為何成為宋江陣(武藝)、總舖師(廚藝)的原鄉?

 

★揭開惡地(Badlands)真實樣貌,顛覆你對不毛之地的想像

★見證臺灣造山運動前後結構相以及地質多樣性

★面積僅3%,卻封存了臺灣四百年族群發展的縮影

★以水貫穿,寫下人、生物與環境間相互試探、適應的過程與結果

★在高度開發的臺灣西部,意外保留了一處生物多樣性方舟

★在地人以草根力量結合特有生物兵團,創造當代SDGs永續發展模式——地質公園

 

人們常聽聞的「月世界」地形,異景如夢似幻宛若外星球,而它正式的名稱是惡地(Badlands)。

 

本書從地質的大尺度出發,告訴你位於西部麓山帶的這一片泥岩惡地,是如何形成、如何見證臺灣六百萬年前造山運動的前後結構相;以及當這片惡地置於全球惡地舞臺時,如何反映了臺灣環境的獨特性。

大部分的人文活動似乎並不適合在這種脆弱的生態環境中進行,但事實是,人類在惡地區的活動已有相當長的歷史,這些紀錄寫下了人與環境之間相互試探、經驗、適應的珍貴過程與結果。

本書爬梳了四百年來,人們在此溝谷交錯、空間迴旋錯置的環境下,如何發展、選擇聚落、遷徙,並在族群勢力不斷交替間,形成短暫或持續的、穩定或變動的、時消時長的多元生活樣態。

惡地地區極為重要的是水源,攸關生態系平衡。本書透過惡地生態多樣性、環境保育運動雙軸線,溯源水在當地自然與人為力量影響下的流動路線,以及保存方式。在水的引導下,臺灣特有動物如白螃蟹、植物如岩生秋海棠紛紛出現;村民顧水、顧生態的草根力量蜂起,意外指引出一條惡地未來之路。

惡地充滿各式各樣的磨難,不斷挑戰著人們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儘管如此,有一群人、一群生物持續在青灰泥上前行,守護惡地的一切;他/它們同時也正翻轉想像,在寂惡之境,對大眾展現屬於當代的SDGs永續生存模式。

 

為何要認識臺灣泥岩惡地?

1、 地質上,它見證了六百萬年前臺灣島誕生的故事,以及蓬萊造山運動的前後相:造山運動過程刻在尖山山瘠間、溶在湧出的泥火山中,更鑲嵌在大崗山、雞冠山壁的珊瑚與化石間。小小面積却擁有地質多樣性!燕巢橋子頭泥火山更早在1933年(日治時期)即受重視,獲第一波指定保存的天然紀念物,至今仍在噴發,現名為滾水坪泥火山。

2、 歷史上,具體而微寫就了四百年西部淺山文明史:此處是臺灣早期開墾的邊地,原漢交融邊界;由於惡地為屏障、有崎嶇隱蔽之利,進可攻退可守,既能觸及並吸取文明之泉,又能保留淺山原始樣貌,竟以極特殊方式封存了歷史。更因而成為宋江陣(防護鄉里)、總鋪師(自給自足)的原鄉,發展出農(農塘)漁(內陸)牧(土雞)流竹(刺竹)等特殊營生方式。

3、 生態上,顛覆你對外觀環境的想像:看似貧瘠,却見豐饒,且是物種基因庫、生態方舟,我們看到了生命的精采堅韌與不可思議。

4、 它承擔起縫合破碎棲地的綠帶的功能:西南泥岩惡地面積雖僅占國土3%,却是目前最重要的國土綠網計畫熱點區之一。介於中央山脈和平原間的淺山(里山概念)綠帶,是生物與人重疊共居之所,承擔縫合破碎棲地、讓生物與人和諧共榮的角色。

5、 惡地特殊土壤生產出獨特農業:好吃的芭樂、棗子、香蕉等,擁有其他地方種不出的甘酸甜味。

6、 以草根力量守護環境的典範:惡地上有一群不論出身、不論職業、全心投入知識學習與行動實踐的草根公民,正在創造兼顧環境保育與經濟發展的生活新模式,我們名之為——地質公園。

 

推薦人

✦王小棣|電影導演

✦王詠絢|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代理所長

✦周飛宏|旗山國中主任

✦林俊全|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教授、臺灣地質公園學會理事長

✦林華慶|農委會林務局局長

✦柯一正|電影導演

✦柯金源|公共電視新聞部製作人

✦凌性傑|建國中學老師

✦張清榮|高雄市政府農業局局長

✦張錫聰|交通部觀光局局長

✦陳玉峯|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主任

✦陳貞蓉|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處長

✦陳椒華|嘉南藥理大學食品科技系副教授

✦黃美秀|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

✦黃淑梅|紀錄片導演

✦齊士崢|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劉克襄|作家、自然觀察者

✦劉烘昌|靜宜大學生態學系助理教授

✦劉瑩三|東華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

✦蔡嘉陽|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師
✦陳當木|三民家商校長

✦張秀慈|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副教授

作者簡介 |

作者

梁舒婷|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畢業、惡地農夫工作室永久成員。成長在高雄市田寮區,人稱「月世界」的地方。

神創造萬物,也創造了像臺灣西南部泥岩惡地這樣的地方。惡地上有丘陵、有水文,有在地的人文產業還有豐富的自然生態,一切交織成為一幅風景、一個屬於我們的DNA。

石川先生|喜歡一邊聽沒有人聲的古典樂、一邊趕稿,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拖稿。由於地質研究的是山川土石,所以稱呼為石川先生。

劉閎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兒時踩著濁水溪畔黑泥黏土,旅居高屏近十載後,重返校園修讀地理學碩士。對於山林水土的地理環境與城鄉生態發展有深刻的好奇心。

柯伶樺|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從小就喜歡跟前跟後在村子裡趴趴走,總被大人叫野馬;現在幸運能全臺走跳做生態研究,從海岸、溪谷到山巔,窺探迷人的世界。現任野人谷長工,與各路夥伴一起守護這片土地。

邱峋文|於聖稜線上感受陽光灑落時內心的感動、於白石池目擊水鹿奔騰時心靈的震撼,是踏入山林的初衷。於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所畢業後持續於山野工作,望能盡綿薄之力守護眼前的風景。

黃惠敏|放羊的孩子。人稱小邪,從小幻想當一位充滿正義的女俠。現任高雄市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會長,參與反馬頭山事業廢棄物掩埋場自救會環境運動。

 

攝影

梁偉樂|攝影與生態工作者,練習將視野擴及每個日常,喜歡那些不經意的瞬間,也受人們勞動與閒聊間的容顏所吸引,不擅長言語,藉由相機來與人親近交流,成為新的生活方式。

 

審定者簡介

林俊全|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教授、臺灣地質公園學會理事長

蘇淑娟|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

王文誠|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

陳文山|臺灣大學地質系教授

 

目錄列表:

臺灣惡地誌

      封面
      目錄
      推薦序 惡地譜出臺灣不可或缺的地方誌
      Part I 導論:惡地求生
      Part II 荒山惡地
      Part III 文明的碰撞
      Part IV 活的地景與常民生活
      Part V 刺竹林帶的生物群像—失落與再發現
      Part VI 狼煙與轉機
      結語 惡地文化的極致是韌性
      附錄:地質年代簡表
      附錄:關於地質公園
      致謝
      版權頁
      封底
 
     
     
     
 
購買電子書注意事項:
1. 此電子書閱讀服務配套由台灣「Readmoo讀墨電子書」提供。
2. 電子書為虛擬商品,無實體物品,格式為流動版面EPUB,適合用 mooInk電子閱讀器、手機、平板及電腦閱讀。
3. 訂單確認交易成功後,將以電子郵件寄送「電子書兌換碼」,您亦可於城邦閱讀花園網路書店「會員專區」查詢。
4. 憑電子書兌換碼可於「Readmoo讀墨電子書」兌換該本電子書。請前往「Readmoo讀墨電子書」專屬頁面,註冊成為會員并依循頁面顯示的流程進行兌換。
    兌換網址:https://readmoo.com/redeem
5. 電子書兌換碼不限本人使用,惟僅限使用一次,並僅適用於 「Readmoo讀墨電子書」。
6. 購買后不得辦理退貨,也無法退費。
7. 更多電子書相關資訊及常見問題請參考客服中心。
 
     
     
关于城邦 | 隐私权政策 | 购物指南 | 便利付款 | 商品寄送 | 售后服务 | 联系我们
客服专线:+603-9056 3833      电邮:services@cite.my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am – 5:30pm (假日除外)
Copyright © 2024 Cite (M) Sdn Bhd (458372-U).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