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前言 第一章:食物Food 01 人造肉:來一份谷歌漢堡! 02 肉類狂潮:吃肉的道德難題 03 好好吃飯:美好生活的意義 04 復活節島之後:一切危機都指向食物 05 食托邦:食物塑造了這個世界 06 無盡的晚餐:拿什麼餵飽世界 07 亞當的蘋果:從採集、畜牧到農耕 08 現代美食家:學會品味日常喜悅 09 想一想:用食物看世界 第二章:身體Body 10 量體重:監控邪惡的熱量 11 致胖的世界:光是待著就會發胖 12 味覺是最原始的感官 13 牠們吃什麼、我們像什麼 14 玩火:從操控火開始的進化史 15 生與死:雜食者的兩難 16 全世界的味覺都「工業化」了 17 肥胖國度:穿越工業化食物的地雷區 18 速食:新世界症候群 19 我們全身上下只有前額葉皮質能抗拒誘惑 20 牽腸掛肚:腸道是我們的第二個腦子 21 法國悖論:為什麼法國人不會變胖 22 舒適與喜悅:小心消費主義陷阱 23 追求理想飲食:現代營養學的救贖 24 國王的新衣;新營養主義時代 25 節食上癮症:名人文化和同儕壓力 26「我如何停止吃食物?」科學怪咖的實驗 第三章:家園Home 27 芬蘭農場,那曾稱之為「家」的地方 28 屬於自己的地方,共享食物的地方 29 那些食物讓我們想到家 30 食品儲藏室裡的人生 31 烹煮:爐火即家園 32 文化與培育:農業改變了人類歷史 33 新石器時代的家庭主婦 34 家庭經濟,自給自足的基礎 35 家族財富的積累:女人的工作永遠做不完 36 農場與工廠:餵飽迅速擴張的城市 37 我的家庭真可愛? 38 英雄的家:戰後家庭危機助長食品工業 39 數位之家:獨居與即食的文化 40 生活在數位的鏡廳之中 41 失樂園?在這世上何以為家 42 需求的美德:食物技藝與美食的復興 第四章:社會Society 43 雙市集記:城市之胃 44 虛擬市場:當食物成為期貨 45 美好的社會:如何公正地分享食物 46 分享餐食是最最古老的經濟型態 47 自然的法則:私有與共享的界定 48 貪婪是對民主的最大威脅 49 禮物的交換創造了社會連結 50 泥板支付:最早的錢記錄了農業交易 51 市場的情緒波動有如「動物本能」 52 經濟成長幾乎成為美好的同義詞 53 亞當.史密斯未被回答的問題 54 當勞動受到市場法則左右 55 零時契約:永恆的不確定與焦慮 56 賺錢,賺錢,賺錢! 57 通往農奴之路 58 新自由主義的實驗:財閥興起 59 機器人上場了 60 佛教經濟:重視大地、勞動與自然 61 食托邦經濟:讓食物引導我們 62 根與枝條:慢食、社區支持型農業與合作社 63 慢錢:投資有機農場與好食物 64 社區基金:善用食物與農業的潛能 65 順其自然:安息年的傳統 66 食托邦契約:以食物打造韌性的合作網路 67 新的一種成長 第五章:城與鄉City and Country 68 布魯克林農場:在城市屋頂種菜 69 垂直農場:水耕、氣耕能餵飽城市嗎 70 人不能光靠火箭而活 71 都市悖論:城市需要鄉間,反之亦然 72 烏托邦:有五〇四〇座爐火的理想城市 73 消費城市:古羅馬把自己吃死了 74 告別地理:餵養我們的地景消失了 75 都市化與進步是必然的嗎 76 鄉村之死:你失去的不只是一座農場 77 城鄉的夥伴關係 78 未來該怎麼吃? 79 明日的田園城市 80 社區信託、共同所有權和真正的自治 81 資本地理:充斥著遞送中心、發電廠的鄉村 82 重視生態資源,規劃更有韌性的社區 83 新自由棲地:關鍵仍在於食物 84 餵養世界:改吃更永續的飲食 85 理想的城邦:環保、韌性、民主而平等 86 無政府主義的火光 87 土地價值:創造以食物為基礎的穩態經濟 88 新的常態:跨洲恢復食物真正的價值 89 食托邦:全球食物運動帶來正向生態改變 第六章:自然Nature 90 德文郡的水獺河口 91 藍色星球:在人類世這個時代 92 小即是美:少了微生物,地球上不會有生命 93 人類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 94 我們吃的方式造成自然的失衡 95 自然的系統靠互惠維持平衡 96 我們該怎麼餵養自己:兩派想法 97 自然是人類美德的源頭 98 野性的呼喚 99 野性無所不在 100 森林與作物的健康,取決於野性的程度 101 飛地思維:和自然共存的替代性計畫 102 如何餵養世界?「照常行事,絕無可能」 103 減肉與植物性有機生產 104 未來的食物和農業,必須以自然優先 105 自然本身就是「超級農民」 106 一切的核心是活的土壤 107 會說話的樹 108 生命之網:擁抱複雜度 109 幕後的微生物首腦 110 我們也是野性的動物 111 野化是放手讓自然修復 112 森林農園的回復法則 113 植物領先我們七億年 第七章:時間Time 114 花園棚屋 115 最後的禁忌:凝視死亡 116 永生不死的致命吸引力 117 生態耗竭的時代相當於老年 118 在食物上投注的時間 119 重拾對時間的感知 120 毫無畏懼地生活,彷彿是自己最後一天 121 借來的時間:如何面對生命有限而活 122 食物是構成我們未來身體的材料 123 融入生命之流 124 人類世的災難:以生態向度重新思考時間 125 心流:除了消費也需要創造 126 用食物找回自然與時間的關係 127 食物連結了我們與世界
作者簡介 卡洛琳.史提爾(Carolyn Steel) 著名思想家,同時也是知名建築師。在2008年提出的sitopia概念已經在國際贏得廣泛認可,她的第一本書《飢餓的城市》(Hungry City)榮獲皇家文學非小說類獎(the 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 Jerwood Award for Non-Fiction),奠定她在倫敦學術界、工業界和藝術界的影響力,成為當代建築師、規劃師、綠色主義和食品專業人士的重要著作。TED大會Carolyn Steel演講觀看次數超過一百三十萬,演說結束後,她再度重新思考食物如何成為足以改變世界的有力工具,以《食托邦》(Sitopia)一書提出深度觀察與願景,廣受國際好評,並獲2021 Guild Food of Writers Award最佳食物類好書殊榮、Wainwright Prize入選肯定。 譯者簡介 周沛郁 森林系碩士,喜歡各種形式的語言及言外之意。現在一手譯小說、一手譯科普,一邊探究運動與身體結構的奧祕。近期譯作有:《真菌微宇宙》(榮獲「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翻譯類佳作獎)、《鹿苑長春》、《花園裡的小宇宙》、《沉默證詞》、《菌菇博物館》等書。
买了这本书的人也买...
最近浏览商品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