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出生於莫斯科的鋼琴家費爾茲曼(Vladimir Feltsman),十一歲即以獨奏家身份和莫斯科愛樂合作演出。1967年在布拉格贏得國際協奏曲大賽,1969年進入柴可夫斯基音樂院跟隨Jacob Flier學琴,之後則在莫斯科與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音樂院學指揮,兩年後更在巴黎舉行的瑪格麗特‧隆(Marguerite Long)鋼琴比賽中脫穎而出。1987年費爾茲曼在極具戲劇性的過程中來到美國,並在卡內基與甘迺迪中心首演獲得空前成功。他的演奏曲目廣泛,從巴洛克到現代音樂,錄音則在Sony、MusicMasters、Melodiya等旗下都有發行。費爾茲曼先在Sony錄製了拉赫曼尼諾夫、普羅柯菲夫和柴可夫斯基等,一系列俄羅斯作曲家的鋼琴協奏曲。之後則在美國MusicMasters旗下,以巴哈和貝多芬的錄音為主,尤其是一系列巴哈作品,包括「平均律」、「賦格的藝術」、「郭德堡變奏曲」等,都大受好評,這些錄音目前都已由Nimbus重新發行。
這兩年費爾茲曼陸續發行了向拉赫曼尼諾夫、柴可夫斯基、史克里亞賓等作曲家的致敬專輯,由於選曲與演奏都十分優秀,獲得極高的評價。本輯雖不以「致敬」為標題,但以費爾茲曼親自撰寫的內頁解說來看,這些私密而個人化的曲目選擇,就是他對李斯特的致敬。本輯作品標題全部都是李斯特親自命名,同時都有音樂之外的指涉,其中大部份是取材自詩作(其實不僅是李斯特,許多浪漫時期作曲家都是如此)。第一首第三號愛之夢是一般十分熟悉的曲子。第二號敘事曲是一首典型的、動能十足的浪漫派大作,此曲包含了許多李斯特獨特的作曲技巧,算是一首難曲。六首安慰曲又名「詩意的思想」,技巧不難,年輕學子可以藉此入門,逐步進階到李斯特的大曲子。「孤寂中神的祝福」選自鋼琴曲集「詩與宗教的和諧」,這個曲集包含十首作品,曲曲長大,而「孤寂中神的祝福」更是其中規模和樂思最大者,音樂在音畫般的冥想中有著堅定的內張力和美感。這是一首極為優美卻難得在音樂會上聽到的作品。以上四首作品都發表於1950年代,李斯特的創作盛產期。
升F大調搖籃曲選自「聖誕樹組曲」,完成於1876年。作於1874年的悲歌原名「墓中的搖籃曲」,是為了紀念贊助人Maria Moukhanoff-Kalegris女伯爵。李斯特顯然十分珍愛此曲,一共寫下五個版本同時發表。「悲傷的船歌」首版作於1882年,當時李斯特在華格納位於威尼斯大運河附近的家中作客,兩個月後華格納去世。有一說李斯特對於華格納之死有預感,因而寫下此曲。大約是1883-1885年李斯特改寫發表第二版,即本輯收錄版本。不論何版,此曲懸盪心頭、難以捉摸的音樂性格,絕對是李斯特晚期佳作。最後一首甜美清澄的夜曲「夢」作於1886年,李斯特逝前不久。這首小品像是人生最後的音樂之夢,是瞬間,也是永恆。費爾茲曼將此曲放在輯末,像是在向作曲家說聲謝謝,留給後世如此美麗的音樂遺產。費爾茲曼精心的選曲與安排,精湛而感人的詮釋,加上Nimbus優秀的錄音,向鋼琴作曲家李斯特致敬,本輯剛剛好。(Nimbus)
曲目:
1. 降A大調第三號愛之夢 (1850) 2. b小調第二號敘事曲 (1853) 3-8. 六首安慰曲Six Consolations (1850) 9. 孤寂中神的祝福Benediction de Dieu dans la solitude (1853) 10. 升F大調搖籃曲 (1876) 11. 悲歌Elegia (1874) 12. 悲傷的船歌(第二版)La Lugubre Gondola (1885) 13. 夢,夜曲En reve, nocturne (1886)
鋼琴:費爾茲曼Vladimir Feltsman 錄音:2012年
★費爾茲曼的貝多芬錄音: NI-6120 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熱情」 NI-2561 鋼琴奏鳴曲第二十八、二十九號「漢馬克拉維」 NI-2575 最後三首鋼琴奏鳴曲Op.109, Op.110 & Op.111
★費爾茲曼的巴哈錄音: NI-2507 郭德堡變奏曲 NI-2516/9 平均律全集4CD NI-2541/2 七首鍵盤樂器協奏曲2CD NI-2549/50 賦格的藝術2CD NI-6207 六首鋼琴組曲BWV825-830, 2CD
★費爾茲曼的蕭邦錄音: NI-6126 夜曲全集、船歌、搖籃曲2CD NI-6128 四首敘事曲、幻想曲、幻想波蘭舞曲 NI-6184 蕭邦:圓舞曲&即興曲全集
★費爾茲曼的其他錄音: NI-6148 向拉赫曼尼諾夫致敬 NI-6162 向柴可夫斯基致敬 NI-6198 向史克里亞賓致敬 NI-6212 費爾茲曼演奏李斯特 NI-6211 穆索斯基:展覽會之畫、柴可夫斯基:兒童鋼琴曲集Op.39 NI-6242 海頓:鍵盤奏鳴曲2CD
【得獎榮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