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ISBN |
9786267632482 |
定价 |
NT380 |
售价 |
RM59.40 |
优惠价 |
RM52.87 *
|
作者 |
陶德.史崔賽
|
译者 |
趙永芬 |
出版社 |
小魯文化
|
出版日期 |
2025-06-01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184 页. 21. |
库存量 |
即將上市,敬請期待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13.50。 空运需时8-11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
|
我要订购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經典重譯,德國電影《惡魔教室》改編自同一真實事件★★★
當領導的力量開始膨脹,當服從變成一種習慣,
這場實驗越進行,越讓人無法抽身⋯⋯
一場普通的課堂實驗,如何引發極權風暴?
一段真實事件改編的小說,帶你直視群體服從與權力迷失的危險邊界。
一開始,這只是一堂普通的歷史課,一次關於權威與服從的討論。為了讓學生理解納粹時代人民為何願意盲目追隨權威,戈登中學歷史老師班恩.羅斯發起了一場課堂實驗。
他稱它為「浪潮」。
這個紀律嚴明的團體有自己的敬禮、口號和特殊的標誌,其影響力超越了班級,遍布了整個學校。紀律、團結、行動——在這些口號下,學生們快速凝聚成一個聽從命令、捨棄質疑的組織。忠誠變得理所當然,懷疑則被視為背叛。這場原本用來警醒的模擬活動,竟一夕之間發展成真實的操控與壓迫,而每個人都在不知不覺中滑向了獨裁與納粹的深淵⋯⋯連組織者班恩老師也迷失其中,沉浸在權力欲望和他人的崇拜中。
當信仰變成制服與手勢,當思想被排擠,當個體淹沒於群體之中,誰還能記得自己原本是誰?
這不是虛構故事,而是1967年美國加州一所中學裡真實發生的事件。
這更不只是一本小說,而是一面鏡子,照見人性深處對秩序的渴望與對自由的考驗。
本書特色
1. 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揭開極權崛起的心理機制
本書改編自1967年美國一所中學的真實課堂實驗,當時一位中學歷史老師為了讓學生理解納粹的興起,進行了一場關於服從與權威的社會實驗。這段經歷被小說化後,不只還原事件本身,更深刻揭示了群體如何在「秩序」與「服從」的外衣下,逐漸放棄思考與自由,令人不寒而慄。即使已是發生於半世紀前的故事,至今仍值得我們深思。
2. 貼近青少年經驗的故事情節,發人深省又難以自拔
故事背景雖是歷史課堂,但發展過程極具臨場感,從學生之間的友情、競爭,到對歸屬感的渴望,層層堆疊出極具說服力的情節。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對群體的依附與對權威的順從心理,在書中被赤裸呈現,也讓讀者有機會在閱讀中自我對照與思考。
3. 調性冷靜卻節奏緊湊,一週之內崩解理智與自由的警世寓言
小說以簡潔、冷靜的語言記錄這場實驗如何在短短數天內演變為失控的運動,情節進展迅速,毫不拖泥帶水。故事不靠煽情或劇烈衝突,而是透過日常對話與微妙變化,逐步推向失控邊緣,讀來緊張而令人深思,是一則極具教育意義的現代寓言。
得獎紀錄
★ 艾辛格拉斯青少年讀物獎提名
★ 德國「愛看書的小老鼠」獎
★ 德國電影《惡魔教室》改編自同一真實事件
震撼如浪,佳評如潮
張子樟/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前所長、文字閱讀推廣人
葛琦霞/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博士
葉思/思辨讀寫教育名師
許珮甄/臺北市立金華國民中學歷史教師
王秀津/資深人權教育專家
黃淑貞/小兔子書坊店主
邱慕泥/戀風草青少年書房店長
楊貴智/法律白話文運動內容長、律師
專文推薦
張子樟/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前所長、文字閱讀推廣人
「世間有些事是禁不起考驗的。」這句話是多年前閱讀《浪潮》的感想,多年後依舊不變,只是覺得有些事更不應該用在血氣方剛的青年人身上。他們熱情洋溢,對未來充滿信心。正是如此,往往沒有思考後果,就往前衝,結局往往令人唏噓不已。閱讀給人帶來力量,但同時也令人省思。《浪潮》一書因此值得細讀。
葛琦霞/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博士
在這動亂時代,就需要這本《浪潮》讓我們理解何謂「理性思考」與「拒絕盲從」。書中呈現美國高中有名的的課堂實驗,透過魅力領袖、圖像展示、肢體儀式等方式,使極權體制與平等思想的漩渦席捲高中生。內容絕對會衝擊讀者想法,並提醒我們:小心注意每個人內心的法西斯主義思想,別被有心人士試探與操控。
葉思/思辨讀寫教育名師
惡的開始,往往有著善良的面容。
世上最高等的邪惡,不是顯而易見的壞事,而是連為惡之人都深信自己在行善,當一切陷入黑暗,沒有誰才是元兇——邪惡已悄悄滲透人心,形成無人能抵抗的漩渦。
《浪潮》告訴我們:警惕那些握有權力的人。正如羅斯老師,僅從「紀律」這看似無害的要求開始,一切就這樣逐漸失控⋯⋯
許珮甄/臺北市立金華國民中學歷史教師
在病態體制中,我們可能都是選擇沉默的共犯⋯⋯。一場由歷史老師規畫的納粹體制體驗課集體失控,讓一群桀驁不馴的青年學子在短時間內成為盲目服從的極權分子,排斥異己的行為充斥於校園之中。這是一個改編自半世紀前美國校園真實事件的短篇故事,故事的核心,仍能敲醒今日臺灣教育現場,面對校園霸凌、排他的惡意氛圍,我們該思考如何從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辨、不盲目服從、不默許惡意蔓延的勇氣。
王秀津/資深人權教育專家
《浪潮》書中寫一次復刻德國納粹儀式的體驗活動衍生成風靡全校的運動。
學生們相信「儀式感」可凝聚團結力量,能使球賽獲勝。隨後,成員有了「排除異己」的欺凌行為,受害同學日益增加。經旁觀的學生披露且呼籲停止「浪潮」運動,受害者家長也出面指責它具有傷害「人身自由」的事實,組織領導人才出面「道歉」並解散它。
值得讀者深思:歷史教訓不可忘,「人身自由」是生為「人」的基本尊嚴,它具有不可剝奪性。
黃淑貞/小兔子書坊店主
極權體制是早已消逝的過往歷史?還是依舊尋找適合土壤的殘根?《浪潮》源自於一個校園社會性的實驗,原來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極權浪潮」的造浪者,舔舐著權力帶來的虛榮,深陷於「非我族就是敵人」而不自知。《浪潮》不僅提醒我們需要梳理過往歷史的脈絡,也得讓理性思辨成為指引方向的燈塔,以免被「極權浪潮」所吞噬。
邱慕泥/戀風草青少年書房店長
如果你曾對歷史課本中納粹的崛起感到疑惑,《浪潮》這本小說會給你一次震撼的理解機會。作者以戲劇性的敘事筆法,改編一段真實校園實驗,讓學生在毫無察覺中進入極權體制的陷阱,從遊戲般的規則到近乎瘋狂的服從,層層推進,令人不寒而慄。這場實驗揭示了「絕對服從」是如何在不知不覺中滋長,讓人甘願放棄自由。對青少年而言,《浪潮》不只是一本小說,而是一場深刻的警醒。
楊貴智/法律白話文運動內容長、律師
這本小說以引人入勝的方式,揭示了人性中對權威的服從傾向,以及群體壓力如何影響個人行為,深刻揭露極權主義的陰影如何悄然侵蝕民主價值,警示我們自由與尊嚴的脆弱性,並警惕歷史可能重演的危險。
*適讀年齡:11歲以上 |
|
|
|
|
|
|
|
|
|
|
|
|
|
|
目錄
各界推薦
前言
認識一下故事裡的靈魂人物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陶德.史崔賽 Todd Strasser
一九五○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學生時期擅長數學與科學,也熱愛閱讀;然而拼字與文法對他來說是一大挑戰,英文成績並不突出。創作生涯迄今已出版逾一百四十部小說,深受成人與青少年讀者喜愛。曾以筆名莫頓.盧(Morton Rhue)發表作品,許多題材源自個人經歷與社會觀察,其中最知名的作品《浪潮》取材自真實事件,德國電影《惡魔教室》亦根據同一課堂實驗改編。閒暇時,他喜歡閱讀、看電影、打網球、彈吉他、衝浪,並與已成年的子女共度時光。
譯者簡介
趙永芬
畢業於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及東海外文系,任教於中國科技大學近三十年,目前專事翻譯。從小愛讀小說,長大以後愛上小說翻譯。譯有《紅色羊齒草的故鄉》、《最後一位說書人》、《黑鳥湖畔的女巫》、《銀劍》、《洞》、《爛泥怪》、《風之王》等(以上皆為小魯文化出版)。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