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蘭西失落的國土:阿爾薩斯–洛林的流轉歷史,1870年至今日
|
|
Alsace-Lorraine: Histoire d’un « pays perdu » De 1870 à nos jours |
|
|
|
|
|
|
|
|
ISBN |
9789570870879 |
定价 |
NT370 |
售价 |
RM57.80 |
优惠价 |
RM51.44 *
|
作者 |
方斯瓦.羅德
|
译者 |
何啟仁 |
出版社 |
聯經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
2023-11-23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280 页. 21. |
库存量 |
海外库存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13.50。 空运需时8-11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
|
电子书试读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從視如寇讎到和解共榮
《德法友好條約》60週年紀念
德法和解丶歐洲整合,是百年來國際關係史上最不可思議的奇蹟
見證歐洲上兩大強權交鋒處的戰爭與和平
阿爾薩斯-洛林地區(Alsace-Lorraine)——一塊位於德法之間的土地,
隨著戰爭反覆割讓轉手,歷經數百年衝突的掙扎與和解的可貴,
如今成為歐洲整合的重心與各民族和解的橋梁,
阿爾薩斯首府史特拉斯堡更成為歐盟的歐洲議會所在地。
「你們將無法真正擁有阿爾薩斯和洛林,
無論如何,我們仍是法國人!
你可以將這片土地變成德國的,
但我們的心,你永遠也無法改變!」——皮夏(Peschard),〈阿爾薩斯和洛林〉(Alsace et Lorraine)
1870年法德戰爭後,德國併吞戰敗法國的一塊土地,創設阿爾薩斯-洛林領地。對德國人而言,這是讓這些因時代不幸而分離的土地重回德意志的懷抱;在法國人看來,這是對他們國家領土不公允的割讓,因此從未停止譴責這種人為的地域設置,並引發報復的情緒。這段歷史持續近半世紀,形成德、法對立的基本緣由,直到1918年這些「失落的行省」回歸法國才暫告一段落。
雖然阿爾薩斯-洛林領地早已不復存在,但這個稱呼仍留在集體記憶和城市土地之中,並在行政區劃、法律和文化上都留下影響,甚至連公共空間、城市規劃及心理上都留存深刻印記。本書旨在回顧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的歷史,主要關切三個面向:第一是審視長期存在於公共空間和法國人想像中的這個稱呼;第二是追索德意志帝國為了將獲得土地融入其中所做的努力,以及對被併吞者在拒絕與接受併吞之間複雜行為的評估;最後是分析在法律、宗教、文化及傳承上遺留至今的影響程度和原因。
有別於一般描述歐洲整合與德法和解的歷史書,方斯瓦˙羅德除了宏觀敘述阿爾薩斯-洛林遭德法拉扯的不幸史實,更從微觀角度仔細刻畫出一般人民面對反覆變局時的犧牲、因應、為難,甚至不幸,讓讀者彷彿親睹這百餘萬生命的掙扎和堅毅。德法兩大民族能正確對待和處理歷史問題,建立友好合作關係,由千年世仇化敵為友,值得借鏡省思。
名人推薦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 蘇宏達 專文推薦★
「正因處於兩大強權和文明的交會處,洛林和阿爾薩斯歷代住民遂親歷了幾百年來衝突的掙扎與近百年和解的可貴。……相反地,當戰後歐洲人啟動整合,德法展開和解後,兩省遂一躍而成歐洲整合的重心與各民族和解的橋梁。……德法兩大民族能由千年的爭鬥殺伐走向和解共榮,實值得所有亞洲人深思。」——蘇宏達(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 |
|
|
|
|
|
|
|
|
|
|
|
|
|
|
目錄
推薦序 從戰爭的受難到和解的寵兒/蘇宏達
前言
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年表
第一章 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的出現,是歷史的偶然?
在法德戰爭期間對兼併所做的準備工作
凡爾賽和法蘭克福確定兼併
「帝國領地」,因勢而造的產物
《法蘭克福條約》的實施
最高首長制度(1871年至1879年)
第二章 為穩固征服地域的行政管理和軍事手段
「總督制」:穩定的制度(1879-1918)
帝國領地的公共事務
面對法國:保衛西部邊境
被兼併地區人民的代表
在德國經濟領域逐步發展的合作
史特拉斯堡:阿爾薩斯-洛林地區首府
第三章 法國眼中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
在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人
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的感受和報復的情緒
法、德間的新邊界
表現和象徵
以阿爾薩斯和洛林為素材的文學作品及其傳播
第四章 1900年代,是對阿爾薩斯-洛林地區而言的「美好時光」?
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統治者:威廉二世
政府及參與政治事務代表
漸漸成長的經濟榮景
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只是小祖國?
1910年代初被兼併地區人民的期待和反應
第五章 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籌碼?
1914年8月至9月:戰爭中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
阿爾薩斯-洛林地區,法國人和法籍阿爾薩斯、洛林人的掛念
德國轄下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
1918年,決定命運的一年:德國結束統治阿爾薩斯-洛林地區
第六章 「失落行省」的回歸
1918年11月的主權更換
迅速排除德籍人口和德國利益
重新編入法國行政區劃、司法體系和海關管制
政治重組
阿爾薩斯的紛擾和自治危機
德國對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的看法
第七章 再次被併吞的悲劇
德國威脅再起
在德國取勝後:對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的事實兼併及破壞
納粹的迫害
遲來的解放
第八章 遺緒
法、德關係的收尾
阿爾薩斯和摩澤間關係
對第一次兼併所得經驗的再認識
最後的遺留
主要人物
參考書目
譯名對照表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方斯瓦.羅德 François Roth(1936-2016)
南錫第二大學當代歷史名譽教授,研究主題為地方歷史(19世紀—20世紀)、法國、法德關係及國際關係。著作有《兼併下的洛林,1870-1918》(La Lorraine annexée, 1870-1918)、《1870年戰爭》(La Guerre de 70)、《雷蒙.普恩加萊》(Raymond Poincaré)、《歐洲的萌生》(L'Invention de l'Europe),以及《羅勃.舒曼》等。主編南錫版的《歷史一千年》(1000 ans d'histoire),並撰寫其中的第六章和第九章。
譯者簡介
何啟仁
畢業於中正國防幹部預備學校72年班、海軍官校76年班、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後於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EHESS)近現代中國研究中心(CECMC)取得高等研究文憑(DEA, Diplome d’etudes approfondies)。譯作有《戰火中國1937-1952:流轉的勝利與悲劇,近代新中國的內爆與崛起》、《中國革命的起源1915-1949》、《主宰中國的太子黨》及《周恩來:毛澤東背後的力量》等。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