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 附古典唐花綾布書匣,書名箋均有著名金石學家羅振玉冶印,書匣部分之印文為「靜庵」,書封部分之印文為「王國維」。 ★ 本書初印500冊,隨書附手書流水編號出版說明。 ★ 特贈王國維手鈔張子野〈歸朝歡〉景印宣紙花箋。 《張子野詞》是宋代詞人張先的作品集。參校《四部備要》、《彊村叢書》、乾隆道光年間長塘鮑氏刊本《知不足齋叢書》及1936年《叢書集成初編》,補《安陸集》未錄詞。全書2卷、補遺2卷,存詞一百八十餘首。 張先詞風內斂含蓄,意象多元,深刻影響兩宋婉約詞的創作發展,間接推動由短小緊湊之小令過度為繁複舒緩之慢詞。清末詞家陳廷焯云:「張子野詞,古今一大轉移也。前此則為晏歐、為溫韋,體段雖具,聲色未開;後此則為秦柳、為蘇辛、為美成白石,發揚蹈厲,氣局一新,而古意漸失。子野適得其中。」戲曲教育家吳梅評價稱:「子野上結晏、歐之局,下開蘇、秦之先,在北宋諸家中適得其平,有含蓄處,亦有發越處。但含蓄不似溫、韋,發越亦不似豪蘇膩柳。規模既正,氣格亦古,非諸家能及也。」 光緒三十四年(1908),王國維手鈔張先《張子野詞》,原件現藏於國家圖書館。書中有收藏印記「國立中央圖書館收藏」朱文長方印、「王國維印」白文方印、「人間」朱文扁方印。此為原樣綠格復刻版,線裝重現,值得收藏。
張子野詞卷一 正宮 - 醉垂鞭 - 二贈琵琶娘年十二 中呂宮 - 南鄕子 - 二 - 菩薩蠻 - 二 - 三 - 四 - 五 - 踏莎行 - 二 - 小重山 - 西江月 - 慶金枝 - 浣溪沙 - 相思兒令 - 師師令 - 山亭宴慢 - 謝池春慢 - 惜雙雙 南呂宮 - 江南柳 - 八寶裝 - 一叢花令 - 西江月 - 小重山 仙呂宮 - 宴春臺慢 - 好事近 - 二 大石調 - 淸平樂 - 二李閣使席 - 醉桃源 - 二 - 三 - 恨春遲 - 二 雙調 - 慶佳節 - 二 - 採桑子 - 御街行 - 玉聯環 - 二 - 武陵春 - 定風波 - 百媚娘 - 夢仙鄕 - 歸朝歡 - 相思令 - 少年游 - 賀聖朝 - 生查子 小石調 - 夜厭厭 - 二 - 迎春樂 - 鳳栖梧 張子野詞卷二 歇指調 - 雙燕兒 - 卜算子慢 林鍾商 - 更漏子 - 二 - 三 - 南歌子 - 二 - 三 - 蝶戀花 - 二 - 三 - 四 - 訴衷情 - 二 - 木蘭花 - 二 - 三 - 減字木蘭花 - 少年游 - 二 - 醉落魄 - 喜朝天 - 破陣樂 - 三字令 中呂調 - 菊花新 - 虞美人 - 二 - 三 - 醉紅妝 - 天仙子 - 二 - 菩薩蠻 高平調 - 怨春風 - 于飛樂令 - 臨江仙 - 江城子 - 轉聲虞美人 - 燕歸梁 - 二 - 酒泉子 - 二 - 三 - 四 - 五 - 定西番 仙呂調案天仙子前卷入中呂宮醉桃源前卷入大石調俟攷 - 河傳 - 偷聲木蘭花 - 二 - 醉桃源 - 千秋歳 - 天仙子 般渉調 - 漁家傲 張子野詞補遺上 - 天仙子 - 二 - 南鄕子 - 少年游 - 定風波令 - 二次子瞻韻送元素內翰 - 三再次韻送子瞻 - 四 - 木蘭花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傾杯 - 二 - 離亭宴 - 沁園春 - 小重山 - 憶秦娥 - 繫裙腰 - 淸平樂 - 偷聲木闌花 - 菩薩蠻 - 二 - 三 - 四 - 慶春澤 - 二 - 玉聯環 - 玉樹後庭花 - 二 - 卜算子 - 雙韻子 - 鵲橋仙 - 醉垂鞭 - 定西番 - 二 - 望江南 - 少年游慢 - 翦牡丹 - 畫堂春 - 芳草渡 - 二 - 御街行 - 蘇幕遮 - 武陵春 - 醉落魄 - 長相思 - 更漏子 - 浣溪沙 - 醉桃源 - 行香子 - 熙州慢 - 虞美人 - 汎靑苕 - 惜瓊花 - 河滿子 - 勸金船 - 慶同天 - 雨中花令 - 江城子 張子野詞補遺下 - 靑門引 - 滿江紅 - 漢宮春 - 生查子 - 浣溪沙 - 二 - 菩薩蠻 - 满庭芳 - 菩薩蠻 - 二 - 浪淘沙 - 望江南 - 碧牡丹 - 漢宮春 - 山亭宴 - 西江月
作者簡介 張先(990-1078) 字子野,烏程(今浙江吳興)人。工詩,尤善詞,是北宋時期著名的詞人,曾任安陸縣的知縣,因此人亦稱「張安陸」。與梅堯臣、晏殊、歐陽修、蘇軾、王安石等人交遊,生活疏放,一生富貴風流。所作詞有「雲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壓捲花影」、「柳徑無人,墜輕絮無影」等名句,造語工巧,故稱張三影。 張先詞沿襲宋初婉約派詞風,內容多反映士大夫的詩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偏於纖巧冶豔,情味雋永,頗具風致。早年以小令和晏殊、歐陽修齊名,後因傳統小令形式短小,為表現出社會發展與旅人流浪情懷,張先、柳永逐漸採取長調,以鋪敘的手法來呈現城市的表面繁華,以及刻畫沉溺於都會生活的男女心理,為較早大量創作慢詞長調的詞家,在宋代詞風的轉變上有著承先啟後的作用。著有《安陸詞》,又題《張子野詞》。 王國維(1877-1927) 初名德楨,字靜安,又字伯隅,初號禮堂,晚號觀堂,又號永觀,諡忠愨。浙江杭州府海寧人,中國學者、國學大師。 王國維與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號稱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四大導師」。中國新學術的開拓者,連接中西美學的大家,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金石學、甲骨文、考古學等領域成就卓著。王國維精通英文、德文、日文,使他在研究宋元戲曲史時獨樹一幟,成為用西方文學原理批評中國舊文學的第一人。陳寅恪認為王國維的學術成就「幾若無涯岸之可望、轍跡之可尋」。著述甚豐,有《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紅樓夢評論》、《宋元戲曲考》、《人間詞話》、《觀堂集林》、《古史新證》、《曲錄》、《殷周制度論》、《流沙墜簡》等62種。
最近浏览商品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