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底,亞文化是一種冒犯的姿態。它是弱者發出的噪聲,並試圖從地下的暗處帶回光明。”
【編輯推薦】
★從搖滾、朋克美學到垮掉一代,青年亞文化研究的奠基之作。
詛咒日常,反抗主流,高歌不被定義的自由!
在“亞”成為一種美學、一個形容詞的時代,到底什麽是“朋克”?什麽又 是“亞文化”?
本書作者是這麽回答的:“反抗與矛盾在亞文化中找到了出口,它不直接挑戰霸權,而是通過風格隱晦地反抗,它將審美視為一種拒絕,將越軌升華為一種藝術。”
★伯明翰文化研究學派明星學者迪克•赫伯迪格,於28歲寫就的天才著作,
對青年亞文化研究影響深遠,並成為文化研究的必讀書。
赫伯迪格師從當代文化研究之父斯圖亞特·霍爾,其寫於28歲的這部專著,一經出版即引起轟動,成為文化研究理論的奠基作品。
他以充滿激情的語言,結合經典的符號學與文化研究理論,凝視那從未進入過主流視線的邊緣人群與反抗的激情,深入剖析亞文化的功能、來源、抵抗與收編及其對時代的意義,為異類發聲,為風格正名,也反抗了西方神話本身。
★寫於朋克風格濫觴的1970年代末,與青年亞文化風格最“近距離”的分析著作;
顛覆你的美學常識與對“文化”的理解,也塑造了後世的朋克文化接受史。
從別針、尖頭鞋、馬丁靴、摩托車,到雷鬼、朋克音樂、華麗搖滾……任何一種亞文化表征的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時刻”。
要理解亞文化,便要從它們的風格入手。赫伯迪格深入每一種風格與邊緣族群,又與之保持距離,靈活運用文學批評、結構主義、符號學、馬克思主義等各種理論工具,縱橫於歷史、種族與階層等議題,呈現出全新的亞文化研究模型,為後世相關研究提供了開創性的模板。
★新銳譯者精譯詳注,補充大量知識背景,帶領讀者跨入文化研究之門
本書為經典新譯。譯者精心編注,為讀者提供翔實的理論、時代背景知識,再度拉近了普通讀者與文化研究間的距離。
【媒體推薦】
《亞文化:風格的意義》一書是如此重要:它覆雜而又驚人地清晰。它是第一本涉及到朋克又提供了相關知識的書。
—— 《滾石》雜志
赫伯迪格以令人羨慕的精確性和睿智,探討了一個覆雜的話題——工人階級青年亞文化的時尚外表背後的意義。他以覆雜的理論走近它們,將符號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結合,帶來了一本刺激的小書。
——《Time Out》
本書試圖將過去15年中英國的各種青年抗議運動納入由羅蘭·巴特倡導的馬克思主義、結構主義和符號學分析的範疇。我們全心將它推薦給所有想對搖滾時代最激動人心的音樂有全新了解的人。
——《紐約時報》
【內容簡介】
亞文化的意義總在爭議之中,而在對其風格的不同定義里,我們看到最為激情的碰撞。
本書是關於青年亞文化的奠基著作之一,也是第一本以朋克文化為主題的系統性研究著作。從安全別針、尖頭鞋、摩托車的流行到朋克、雷鬼樂、華麗搖滾的興起,作者以生動的歷史敘事結合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符號分析等理論方法,深入剖析亞文化的功能、來源、抵抗與收編方式,探索青年亞文化與社會階層之間的關系和對時代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