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ISBN |
9789573071082 |
定价 |
NT360 |
售价 |
RM56.30 |
特价 |
RM50.67 *
|
作者 |
Nancy J. Chodorow╱著
|
译者 |
張君玫 |
出版社 |
群學
|
出版日期 |
2003-10-20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
库存量 |
海外库存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13.50。 空运需时8-11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
|
我要订购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有人說女性主義已經成功,女人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平等權,現在談論女性主義顯得既過時又不合時宜,何況談論一本1970 年代的女性主義經典《母職的再生產》?然而,只要稍微觀察周遭的「媽媽」們,大家就會發現「女人天生適合當母親」的「常識」依然大行其道,「母性」兩個字冠在女性頭上,既偉大又不可取代,於是你可以看見越來越多奔波於家庭與工作的職業婦女蠟燭兩頭燒,日子並沒有比以前的女性好過多少。當孩子犯錯時,也都怪「媽媽」沒有教好,而不是怪爸爸。 不僅女人勞心勞力行將崩潰的問題日益加重,另外一個大家可能會忽略的問題是:全由女人帶大的小孩會塑造什麼樣的性別結構呢?爸爸的加入是否更能創造性別平等的基礎呢?本書有完整的剖析,從中讀者或許可以想像出不同於今日的男男女女。1970年代的問題,至今仍在發生, 1 9 7 0 年代的論點,依然可以戳破今日的迷思,女性主義真的過時了嗎? |
|
|
|
|
|
|
|
|
|
|
|
|
|
|
目錄
第一部份 問題的提出:母職和性別的社會組織 女人為什麼當母親? 母愛天生說 角色訓練說 心理分析和社會學的探討 關於「證據」 第二部份 心理分析敘說的一套故事 早期的心理發展 完全的依賴,以及與現實的自戀關係 原初的愛 自我的開端,以及客體愛的成長 關於女人專司母職 和母親的關係,以及母職關係 幼年母職的影響力 母愛的角色 前伊底帕斯時期的性別差異 早期的心理分析說法 前伊底帕斯母女關係的發現 前伊底帕斯母子關係的臨床圖像 前伊底帕斯母女關係的臨床圖像 客體關係和女性伊底帕斯叢結 女性特質:女人的伊底帕斯目標 和母親的關係,以及女性「客體的改變」 女性伊底帕斯情境的關係複雜性 伊底帕斯的解決,以及青春期的舊事重演 女性伊底帕斯情境的持續性 母親、女兒、青春期 佛洛伊德:意識型態與證據 佛洛伊德說明中的偏見 心理分析對佛洛伊德的批評 生理決定論 關於後伊底帕斯的性別人格 家庭關係和伊底帕斯經驗 後伊底帕斯性別人格:重述 第三部份 性別人格,以及母職的再生產 成年生活的性別社會學 性別認同和性別角色的學習 家庭和經濟 母職、男性特質,以及資本主義 家庭的心理動態 伊底帕斯失衡狀態,以及異性戀的環結 完整的循環:母親和孩子 性別人格,以及母職的再生產 後記:女人的母職和女人的解放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