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認識日本文化,必須從理解什麼是「武士道」開始! ◎武士道不能只看表象,本書將帶領您回到歷史的脈絡中,重新認識多采多姿的武士道樣貌! 勇猛、剛毅、禁慾、盡忠、超越生死……被視為日本文化象徵的「武士道」,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概念?它為何會產生在日本的社會脈絡中?又是如何影響日本人的心裡意識? 本書將帶領讀者重新回到歷史脈絡中,透過武士道轉變過程中的「分流」與「滲透」關係,分析武士道在幕藩體制與近代民族國家中,如何與儒教、佛教、神道,乃至基督教倫理密切結合,發展出「禪武相嵌」、「儒武相嵌」、「神武相嵌」及「基武相嵌」等四大類型的「相嵌倫理」。這些相嵌倫理本身就具有多元衝突、矛盾的關係,但在明治維新到戰前國家體制建立後,逐漸被導向一元性的「融攝倫理」,失去原本多采多姿的主體性。而這樣的融攝倫理,到戰後依然續存,並影響著當代的日本社會。
自序 第一章 作為「分流」與「滲透」詮釋概念的武士道 一、武士道研究的簡略回顧 二、武士道研究的新詮釋概念 三、作為「語言」與「觀念」之間的「武士道」 四、從「相嵌倫理」到「融攝倫理」的武士道 五、各章「相嵌倫理」之介紹 第二章 禪學與武士道 一、前言 二、佛教或禪學之於日本武士的魅力 三、劍術家與禪學:以宮本武藏與柳生宗矩為中心 四、禪、武之「悟」與「戒律」之比較 五、結論:日本禪學與國家主義之間 第三章 儒家倫理與武士道:赤穗復仇事件呈現的倫理爭議 一、前言 二、赤穗事件引發的武士倫理爭議 三、赤穗復仇事件涉及的「春秋大義」之論爭 四、結語:「士道」與「武士道」之間 第四章 武士道的意象:神話、歷史、戲劇與象徵物 一、前言 二、創國神話的武士道意象 三、傳說與戲劇人物的武士道意象 四、歷史人物的武士道意象 五、櫻花精神的武士道意象 六、結語:神話與事實之間 第五章 基督教義與武士道 一、問題緣起 二、出身背景與「基督教化的武士道論」 三、「基督教化的武士道論」之類型與內涵 四、結語:介於「國家主義」與「國際主義」之間的武士道 第六章 「女武士道」的建構與物語化 一、前言 二、江戶時代武家女德的養成教育之概述 三、近代論述中的女武士道之各種形象 四、明治維新以後對「女武士道」的「物語化」 五、結語:日本女性的「昔」與「今」 第七章 武士道與商人道 一、前言 二、商人道與武士道關係的萌芽期:江戶初中期 三、商人道與武士道關係的成熟期:江戶中末期 四、明治維新後武士道與商人道的融攝倫理 五、結語:商人道與軍國主義之間 第八章 結論 一、在「發明」與「發現」之間的武士道 二、在「修養」與「尚武」之間的武士道 三、武士道研究的未來展望 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 名詞索引 誌謝
作者簡介 張崑將 臺灣臺南市人。臺灣大學歷史系碩士(1998)、博士(2002)。曾任臺灣大學歷史系兼任副教授、國家發展研究所兼任教授,以及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現任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著有:《德川日本「忠」「孝」概念的形成與發展:以兵學與陽明學為中心》(2004)、《日本德川時代古學派之王道政治論:以伊藤仁齋、荻生徂徠為中心》(2004)、《德川日本儒學思想的特質:神道、徂徠學與陽明學》(2007)、《陽明學在東亞:詮釋交流與行動》(2011)等書。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