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暴風雪:托爾斯泰經典小說新譯
|
|
Метель. Избранные рассказы |
|
|
|
|
|
|
|
|
ISBN |
9786269835911 |
定价 |
NT380 |
售价 |
RM59.40 |
优惠价 |
RM52.87 *
|
作者 |
列夫.托爾斯泰
|
译者 |
何瑄,魏岑芳 |
出版社 |
櫻桃園文化
|
出版日期 |
2025-05-21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272 页. 20.5. |
库存量 |
即將上市,敬請期待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13.50。 空运需时8-11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
|
我要订购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本書收錄七篇以生死為主題的短篇小說,包括〈暴風雪〉、〈三死〉、〈瓦罐子阿柳沙〉、〈瘋人日記〉、〈人要多少地才夠〉、〈三隱士〉、〈主人與雇工〉。死亡是托爾斯泰一生汲汲探究的問題,他幼年經歷父母早逝、親戚的生老病死,青年從軍目睹戰場士兵的搏殺陣亡,成為父親後送走五位早夭的孩子,打獵時面對動物的死前掙扎……每一個生命走向死亡都是獨立可觀的事件,他細細觀察人面對死亡的行為表現與內心幽微轉折,思索其中的意義,試圖探求「死為何物」的過程中,同時也將之轉化為小說創作的珍貴材料。
這幾篇小說以不同形式、角度來理解「死為何物」,包括迷途旅人徘迴在死亡邊緣的經驗、貴人與凡人甚至非人(樹木)的瀕死感受、人意識到死亡終將到臨的恐懼、人面對死亡的瞬間感悟。托爾斯泰藉由這些走向死亡的生活故事來探索生死奧義,帶我們察覺死亡的形態、感知瀕死者的心理。
值得注意的是,末篇〈主人與雇工〉與〈暴風雪〉的情節相似,卻又富含新意,兩部作品相隔約四十年,彷彿是老年托爾斯泰與青年托爾斯泰的對話。
面對死亡,是托爾斯泰終其一生的課題,也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必修課。
◎世界文學巨匠 托爾斯泰 給我們的生死教育課
◎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系助理教授 江杰翰 專文導讀〈托爾斯泰與向死而生的藝術〉
評價讚譽
列夫.托爾斯泰是俄羅斯新文學流派中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伊凡.屠格涅夫
一個文學作家,除了詩意以外,應該對所描繪的現實了解得極為細微精確;從這個角度依我看來,我們只有一位堪稱出色──就是列夫.托爾斯泰伯爵。──費奧多爾.杜斯妥也夫斯基(談《安娜.卡列妮娜》)
托爾斯泰的〈暴風雪〉令人驚奇,故事雖小,卻是向前進了一大步。──亞歷山大.赫爾岑
他的敘事藝術的力量是無與倫比的。──托瑪斯.曼
謝謝您要我讀托爾斯泰的小說,這是一流作品。他真是一位藝術家和心理學家!……我覺得,他有時候讓我想起莎士比亞。──古斯塔夫.福樓拜(與屠格涅夫通信談《戰爭與和平》)
托爾斯泰作為史詩作家,是我們大家的老師;他教我們觀察人,既要觀察人性顯露於外的現象,也要觀察人心隱蔽於內的活動。──安那托爾.佛朗士
他的作品在任何時代,包括我們這個時代,都是永恆、壯闊且不會消逝的,就像大自然本身一樣,甚至不會讓人感覺到這是人所創造的藝術。──史蒂芬.褚威格
托爾斯泰啊,托爾斯泰!就現今來看,這不是人,而是巨人,是朱比特。──安東.契訶夫(與蘇沃林通信談托爾斯泰的援助飢民相關作品)
托爾斯泰是無法超越的俄羅斯小說家……讀屠格涅夫,您知道這是屠格涅夫。讀托爾斯泰,是因為您停不下來。──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在俄羅斯和世界文學中,列夫.托爾斯泰永遠是一座雄偉、難以攀越的高峰。──米哈伊爾.蕭洛霍夫
|
|
|
|
|
|
|
|
|
|
|
|
|
|
|
目錄
暴風雪
三死
瓦罐子阿柳沙
瘋人日記
人要多少地才夠
三隱士
主人與雇工
【導讀】 托爾斯泰與向死而生的藝術 文/江杰翰
【編後記】 文/丘光
【托爾斯泰年表】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列夫.托爾斯泰(Lev N. Tolstoy, 1828-1910)
俄國小說家、思想家,他的文學作品是世界文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也是現實主義文學殿堂的瑰寶,他的宗教哲學與道德觀被稱為托爾斯泰主義,包括簡樸生活、自我道德完善、寬恕一切、不仇視他人、不以暴抗惡等觀點,透過他與志同道合的追隨者在俄國及全世界推廣,影響了包括甘地領導的印度獨立運動,以及二十世紀以來的反戰運動。
出身貴族,父母早逝,少年時期在姑媽的照顧下成長,大學時期思索人生目標後決定退學,回家鄉自學、務農。之後在兄長邀約下從軍,五年的軍旅生涯參與了重要的克里米亞戰爭,親身見證了戰爭的殘酷與非理性,退役後積極參與文藝圈,發表的小說獲得好評,便堅定走向創作之路。史詩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讓他站上世界文學的舞台,接著《安娜.卡列妮娜》更讓他走向小說藝術的巔峰;在此之後,他醉心探索宗教哲學,一八八○年代是他人生觀的轉變期,發表《懺悔錄》、《我的信仰》等宗教哲學議論文章,身邊漸漸聚集追隨者,開始積極推廣托爾斯泰主義,到了十九世紀末的長篇小說《復活》,大致反映了這時期的心路歷程。最後,他也因為宗教哲學觀與東正教會漸行漸遠,雙方正式決裂。
托爾斯泰曾被諾貝爾和平獎與文學獎提名數次,但晚年的他已經不願獲得任何獎,甚至對外明確表達拒絕。托爾斯泰生前不顧妻子的反對,宣告自己的著作權開放給社會公眾,以便普及閱讀。現在來看托爾斯泰的遺產,應該不單是文學藝術,也不只是思想觀念,還有「托爾斯泰的精神」。
譯者簡介
何瑄
國立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學系碩士。喜愛文字與旅行,現為兼職譯者,著有童書《成語怪探:沒道理的A、B計畫》上下冊、譯有《外套與彼得堡故事:果戈里經典小說新譯》、《托爾斯泰短篇小說選集II》、《我們》等,另有散文專欄發表於《天下雜誌》「換日線」。
魏岑芳
國立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學系學士、碩士,曾獲教育部赴俄交換獎學金,赴莫斯科大學亞非學院研習一年。現任職於科技業,仍盡力在忙碌生活中持續保有對俄羅斯文學翻譯的熱情。自小從偉人傳記中認識托爾斯泰,有幸學習俄文,並親訪亞斯納亞.波良納──托爾斯泰的出生、生活與長眠之地,得以更貼近他文字中的真誠與對信仰的探問。譯有《伊凡.伊里奇之死》、《傻子伊凡》、《對〈鋅皮娃娃兵〉的審判》。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