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本書融合兩個領域的教育研究。一是「教學如何影響學習」的研究。這就包括了1970年代早期以來的眾多研究。這方面的研究原來是所謂有效教學的研究,但後來範圍擴大,而包括了教師與學生的認知、建構主義、以理解為目的的教學、以及學習過程中的社會互動。
本書的第二個領域是教學方法論。典型的教學法教科書強調當時研究認為理想的教學法。這些教科書的重點在於教室應用,而比較不強調研究。
在這一版,我們想綜合兩方面的精華。我們要將教學研究應用到理論健全而實用的教學策略上。
我們對文獻所做的詮釋,因我們在學校的實際應用而更為有力。我們在自己的課堂上使用這本教科書,許多教師和學生的回饋讓我們更確信:面對今日學校和學生的複雜現象,我們所提出的想法是正確有效的。
本書的目標
在融合兩大領域時,我們有兩個目標:
1. 要改變教師們對教學的想法 2. 要改變他們實際的教學
學者在研究「人們如何學會教學」時,著重於兩個領域:(1)教師的思考,(2)教師的知識(Borko & Putnam, 1996)。教師怎麼想,以及他們知道了什麼,是影響他們實際教學的兩大因素。而教師怎麼想則決定於他們知道了什麼。換句話說,教師怎麼想,他們知道了什麼,兩者交互影響。因此,為了達成我們前述的目標,我們想幫助教師獲得必要的背景知識,以影響他們的想法和實際在教室裡的教學。這些知識都來自實際研究。這些研究快速發展,使教學越來越成為一種專業。
如果沒有研究來提供概念性的基礎,教學法會變成缺乏理解的、機械式的規則應用。反過來,如果沒有對實際教學提出實用建議,則研究文獻只不過是抽象而無用的東西。在這一版本裡,我們和以前一樣,努力避免這兩種缺點:我們一方面強調研究的概念基礎,另一方面則強調研究在教室的實際應用。
張文哲 節譯
專文推薦 iii 譯者序 v
良好教學的定義 4 關於教學的研究:從歷史觀點來看 5 關於教師特性的研究 6 找尋正確的方法 7 學校層級的研究 8 教師效度研究:教師的影響力 9 實際教學背後:以學生學習的觀點來看 11 對教學與學習的現代觀點 11 從行為主義到認知心理學 12 建構主義:把學生視為理解的創造者 13 以學生為本位的心理學原則 13 內容主題 15 學生的多樣性 15 可增進學生學習動機的方法 17 使用科技幫助學習 17 學習如何進行教學 18 各領域的知識 19 教育學的知識 19 教學與學習的知識 21 教學策略 22 教師教學決定 24 學習革新化時代的教學 27 標準基礎的專業發展 29 建立專業檔案 34 使用本書來幫助你學習如何教學 38 利用文化的差異性作為教學的資本 49 多元文化的教育:挑戰 51 弱勢族群成就論 51 文化反應的教學 55 語言多樣性 59 英語方言 59 英語語言發展方案 61 處於學習處境劣勢之學童:教導貧困學童 64 處於學習處境劣勢之學童:了解問題 65 抗逆能力:善用學童之優點 67 教導處於學習處境劣勢之學童 67 動機:檢測的需求 70 教導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 71 智能:是謂何意? 72 多元智能:高德納博士(Howard Gardener)之理論 73 智能多元化:教學的啟示 74 學習風格 80 場依賴 / 獨立 80 概念節奏:任性衝動與深思熟慮的學習者 81 教室學習風格:唐恩和唐恩的作品 82 學習風格:給老師的啟示 83 特殊的學生 84 與特殊生相處:給班級導師的支持 86 特殊兒童的人數 87 與特殊兒童互動中教師的角色 88 為特殊兒童調整教學 89 科技輔具在教學上的應用 90 協助性的科技 91 教學計劃的功能性分析 106 影響教學計劃的變項 108 教師 109 學生 110 學習動機:計劃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111 內容 113 實際教學過程 113 材料與資源 117 時間 119 線性有理模式:依順序的計劃模式 119 目標:教師計劃的起點 120 目標的種類:三個領域 121 長期計劃 125 單元計劃 129 課堂計劃 140 教學基準:學習關鍵 144 課程整合:跨學科與主題式單元 144 整合連續性 146 整合單元教學的設計與實施 148 關於課程整合計劃的研究 150 關於教師計劃的研究 151 多元性計劃:適性化的教學 156 改變時間 157 改變學習目標 159 改編教學材料 159 提供不同學習活動 160 科技可作為適性化教學的輔助工具 161 班級風氣:學習的先決條件 179 接受與關懷:教學的人性面 180 一個安全有秩序的學習環境 182 以學習為焦點的教室 184 有效教學與時間的概念 185 分配的時間:課程中的優先考量 186 教學的時間:從教師的觀點 186 參與學習的時間:從學生的觀點 188 學理上的學習時間:成功經驗的角色 189 一般的教學模式 191 有效率教師的特質 191 教師態度 192 教師態度、學習者的差異與動機 197 有效的溝通 198 有效的溝通:教師的應用 203 組織條理 203 有效地開始課程 205 複習 205 聚焦 206 發展課程 208 有效地結束課程 210 總結 211 評量 213 學生參與:引起學生學習動機的關鍵 236 學生參與:需要明確的目標 236 學生參與:內容呈現的任務 237 有效的內容呈現:運用科技輔助 240 有效的內容呈現:考量學習者的多樣性 242 增加學生的參與:教師提問 243 教師提問的功用 243 提問:影響學生的思考 245 有效提問的要素 246 提問頻率 247 公平分配 248 提示學生思考 250 有效的提問:增加學生學習動機 254 複誦是為了重點強調 258 等待的時間 259 有效的提問:讓不同的學生都能參與 261 班級討論:增加討論的議題 261 高層次對低層次的問題 262 Bloom的分類法:一連串提問的策略 263 挑選學生 269 搶答 270 齊聲回應 271 班級經營的重要性 283 班級經營:定義 284 經營目標:學習和自律 285 創造責任取向的班級 287 經營:歷史的觀點 288 為班級經營做計劃 291 學生特質 292 物質環境 294 班級規定:建立行為標準 296 常規:創造一個有效的學習環境 300 經營計劃的實行 302 實行計劃:最初的十天 303 學習者的差異:挑戰家庭和學校的聯繫 308 經營和教學間的關聯 311 經營的介入 315 定義違規行為 316 介入的持續 317 處理個別的問題 320 嚴重的經營問題:暴力和攻擊行為 322 建構主義:一種學習的觀點 343 建構主義的特徵 345 由學習者建構知識 346 新的學習依學習者現有的知識而定 348 社會互動能增進學習 348 實作有助於知識的理解 349 建構主義的學習活動和學生的學習動機 350 關於建構主義學習活動的錯誤概念 351 建構主義的教學活動計劃 353 確定清楚且明確的教學目標 353 多元化的內容呈現 354 安排社會互動 359 營造有益學習環境 360 評量的計劃 361 建構主義學習活動的實施 361 課程的焦點 367 現有知識的影響力 367 社會互動的角色 368 進行時的評量 368 瞭解概念 381 概念:簡化事物的範疇 382 概念學習的理論 384 表現概念:正反面例子 385 什麼原因使得概念易學或難懂呢? 389 概念的學習:錯誤的概念和概念的轉變 390 使概念意義化:分上層、同層、隸屬的概念 391 概念學習與教學之方案 393 確認精確的目標 395 目標和例子 395 教導概念:包含學生的學習 396 推論式概念教學:以教師為中心 397 歸納式概念教學:以學習者為中心 399 推論式概念教學和歸納式概念教學的比較 401 自發性概念教學 405 瞭解概念中的關聯:通則、原理原則和學術規則 407 教授通則、原理原則和學術規則 408 計劃教授通則、原理原則和學術規則 409 完成教授通則、原理原則和學術規則之課程實施 409 調和概念的學習與教學的差異性 410 在概念學習中利用科技 412 社會互動:理論上的觀點 425 發展理論 426 精緻化理論 427 動機理論 428 利用分組活動促進學習 428 組織與管理分組活動 429 兩兩分組:介紹分組活動 430 大團體工作 431 結合兩兩分組 432 高層次工作任務的分組活動 434 合作學習 434 合作學習:基本要素 436 合作學習:準備開始 438 STAD: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 440 拼圖法二 446 分組調查 448 電腦媒體通聯:利用科技促進合作學習 453 利用合作學習來融合學生的多樣性 455 討論 457 利用討論促進學生成長 458 以討論促進認知成長:計劃 460 以討論促進認知成長:實行 463 情意的討論:促進倫理與道德成長 466 同儕指導:以同學為資源 469 同儕指導的研究 470 同儕指導的基本模式 471 計劃同儕指導 472 實行同儕指導 473 提問探究教學法 484 提問探究教學法:理論概說 485 提問探究教學法:理論架構 487 以目標計劃為根基的學習 489 必要條件 490 在教室中實施以目標計劃為根基的教學法 493 關於以目標計劃為根基的學習的研究 498 解決問題 500 定義明確及定義模糊的問題 502 解決問題的模式 503 幫助學生成為更好的問題解決者 508 定錨教學法:教導問題解決時以科技作為輔具 512 詢問策略 514 鑑定問題 518 形成假說 518 收集數據 519 評價假說 521 歸納 524 分析詢問過程 524 教師本位教學法以及學生本位教學法 538 教師本位教學法的特色 539 教師本位教學法的類型 540 直接教學法 540 程序技巧 540 直接教學法:研究基礎 542 直接教學法的目標 544 直接教學法的教學計劃 548 直接教學法的實行 550 講授討論法:以教師本位教學法傳授有組織的知識體系 562 有組織的知識體系:整合事實、概念、與推論 566 以講授教導有組織的知識體系 568 講授討論法:標準講授的另一選項 570 講授討論教學法的規劃 570 講授討論教學法的實施 573 教室評量 597 測驗與評鑑 598 評量系統的功能 598 有效評量的特性 599 教師的評量模式 602 利用傳統評量練習以促進學習 604 協助學生準備考試 608 管理考試 610 檢視結果 611 隨堂考試的研究:給教師的提示 613 另類評量 614 成果評量 615 檔案評量 619 容納歧異:在評量中減少偏見 621 以考試提供練習 621 教導考試策略 621 考量語言的使用 622 兼顧不是以英語為母語的使用者 622 設計一個評量系統 623 分數和評分 624 溝通 627 在評量中使用科技 633 計劃與建構考試 636 分析考試資料,尤其是從客觀考試蒐集的資料 637 維持學生記錄 639
參考書目 649 英漢索引 667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