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針對漢語詞彙史、詞源學與概念研究,提供八種清末民初「新名詞」原典的校勘與方法論創新。
書前〈導論〉首次提出「未定新名詞」概念,並從詞源與語義兩個層面比較八種語料來源,評估其在漢語外來詞研究中的地位與價值。主文則逐一介紹八種代表性文本,並透過簡介,凸顯其新名詞特徵與學術貢獻;並於八種文本前各附導言、詞表與評註,標示獨見詞與交集,方便橫向比較。
本書提供專業讀者:
★ 校本:八種文本全文標點校勘,便於直接引用。
★ 詞彙比較框架:清楚呈現各書對現代漢語詞彙系統之差異化貢獻。
★ 方法論模板:示範如何結合大型書證資料庫與質性語義分析,以提升外來詞研究的實證力度。
導論之學術貢獻:
★ 提出「未定新名詞」概念:在建立「新名詞-和製漢語-現代術語」分析框架後,發現一群「未定新名詞」目前被學術界所忽略。
★ 資料庫 × 語義雙重驗證:依作者先前於中研院近史所建置的《漢語新詞資料庫》,以「最早書證」首次嘗試定位「未定新名詞」。取 48 例重要未定新名詞,進行精密語義考察,對照量化結果,評估詞源判斷的可靠度與限制。
本書特色
嚴選清末民初八種「新名詞」代表性文本,進行全面整理、註釋、校勘與評析,並分為三組介紹:
① 先驅期(介紹新名詞、態度謹慎):
《新爾雅》 (汪榮寶・葉瀾,1903 年)、《新釋名》 (梁啟超,1904 年)、《論新學語之輸入》 (王國維,1905 年)
* 共同點:以介紹與分類為主,態度審慎、中性。
② 批判期(連結語言與民族危機):
《盲人瞎馬之新名詞》(彭文祖,1915 年)、《新名詞訓纂》(周商夫,1917 年)、《日本文名辭考證》(劉鼒和,1919 年)、《新名詞溯源》(王雲五,1944 年)
* 共同點:倡「中源說」,將新名詞視為文化威脅,重溯古籍詞形。
③ 語言學萌芽期(系統化考證):
《日譯學術名詞沿革》 (余又蓀,1935 年)
* 特色:聚焦創詞者、流通路徑與資料編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