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將心比心》是一部以真實心臟移植歷程書寫的生命情書,不只紀錄醫療奇蹟,更展現一位年輕女性與父親無聲卻深刻的親情羈絆。作者盧怡安以坦率、感恩與幽默筆觸,帶領讀者穿越病痛、等待與重生,重新定義「活著」的意義。這不只是一本病人手記,而是一束照進困境中的溫柔之光,獻給每個在低谷中仍選擇相信的人。 在醫學語境裡,「換心」是高難度的器官移植手術;而在這本書中,「換心」是一場靈魂與人生的深層對話。 盧怡安,一位看似平凡的年輕女子,卻經歷了極不平凡的命運:自幼罹患罕見心臟病,歷經長年病痛纏身、醫療折騰、等待器官的漫長夜晚,最終走上心臟移植之路。而《將心比心》正是她以受贈者的身分,回望那段既疼痛又光亮的旅程所寫下的誠實記錄。她以筆為燈,為自己、為病友、為無數在生命邊緣徘徊的人,照出一條溫柔而堅毅的路。 這本書不是一本單純的「病歷文學」,它更是一種帶著體溫的敘事實踐。一開始你會覺得「喔,是一本關於器官移植的書」,翻著翻著,你會發現它其實是一部寫給親情的散文詩、是一堂活生生的醫病關係教材,也是一份送給未來自己的生命契約。 書中最動人的篇章,莫過於她與父親盧勝芳之間那份「無聲卻堅定」的親情。父親是沉默的陪伴者,不喧嘩、不煽情,只是一直在那裡——病房外的長椅上、診間外的長廊裡,甚至她人生谷底的背後。他用行動證明,父愛有時並不需要言語,它可以是靜默如山的光,穩穩地照著女兒前行。 更特別的是,《將心比心》也讓人看見了一個鮮少被描繪的群體——病友社群。這些人彼此並非因為相似的生活背景而相識,而是因為疾病「共同經歷」而深刻理解彼此的恐懼與盼望。他們之間的互動,超越了血緣與友情,是一種「苦難使人謙卑,也使人團結」的證明。盧怡安在康復後,主動投入陪伴更多等待移植的病人,將曾經獲得的幫助轉化為新的支持能量,如她所言:「病友之間不是社交,而是一種信仰。」 本書最具哲學重量的句子,或許就是那句令人久久無法忘懷的自問:「現在我體內跳動的心臟,到底來自誰?」這不是一種好奇,而是一種存在的深層提問——當我們的身體有了一部分來自他人,我們還是「自己」嗎?或者,我們終於可以成為更完整的自己? 此外,《將心比心》也突破了疾病書寫的一般形式,它帶有強烈的文學感與詩意情懷。有時是對自我療癒的幽默(是的,她還能笑看自己「美得不像病人」);有時是對命運荒謬的抗議;但更多時候,是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選擇相信、選擇等待、選擇去愛。正如推薦序中所寫:「這不只是一本文字書寫的醫療記錄,而是一篇用整顆心去活出的生命情書。」
獻詞………02 推薦序|心的重量,生命的深度/邱文通………04 0|父親的女兒………09 1|隱形的障礙………15 2|身體的疼痛………23 3|關於信仰………33 4|支持系統………47 5|提醒你的小事(FYI)………63 6|關於康復………73 7|現在,然後呢? ………83 8|你的作業………87 9|我的最後寄語………93 謝詞………97
作者簡介 盧怡安 Nerrisa Lu 一位走過死線邊緣,仍選擇以愛和感恩走下去的生命書寫者。曾歷心臟衰竭與等待器官移植的漫長黑夜,卻從未讓絕望掩蓋她眼裡的光。《將心比心》是她獻給父親的無聲情書,也是獻給捐贈者與病友的深深致敬。 術後,她不僅為自己重生,更走入病友群體,用過來人的身分安慰、鼓舞每一顆等待被看見的心。她相信:活著,是責任,更是禮物。 譯者簡介 楊喬 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曾任職於國內外主流媒體,累積數十年新聞與文字工作經驗。他筆下冷靜而深情,擅長在紀實與抒情之間拿捏分寸。退休後,轉而投身閱讀與旅行,偶有發表散文與譯作。他相信,寫作與翻譯皆是一種溫柔凝視世界的方式,亦是與生命深刻對話的旅程。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