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推薦序
自序
章節目錄
第一章導讀
第一節 緒言
第二節 要圖之調製與說明
第三節 凡例
第二章 日軍攻略緬甸的緣起
第一節 日軍「南方作戰」原無進攻緬甸計畫
第二節 泰國問題的解決
第三節「南方作戰」順利的鼓勵
第四節 摩爾門的臨門一腳」
第三章 英軍「棄緬保印」一路不戰而退
第一節 英軍西唐河的慘敗
第二節 英軍不戰而放棄仰光
第三節 國軍成了英國「棄緬保印」的犧牲品
第四節日軍的「曼德勒會戰」構想
第四章〈日軍向伊洛瓦底江方面的追擊〉
第一節 英軍退入伊洛瓦底江流域
第二節 日軍一路尾隨追擊英軍
第三節 日軍攔截英軍於仁安羌
第四節 英軍難逃被日軍「包圍殲滅」命運
第五章 劉放吾團長創造了「仁安羌大捷」
第一節 劉放吾團奉命前往應援英軍
第二節 賓河北岸的戰鬥
第三節 賓河南岸的戰鬥
第四節 「仁安羌大捷」改寫了二戰歷史
第六章 掩蓋「仁安羌之戰」真相的幾個源頭
第一節 〈燕南羌戰鬥詳報〉開掩蓋真相之端
第二節 扣上「師帽子」的「團作戰要圖」
第三節 《緬甸蕩寇志》等同源資料接力扯謊
第四節 英緬軍長史林姆的謊言
第七章 青史不會盡成灰
第一節 被遺忘的英雄
第二節 遲來半個世紀的公道
第三節 劉偉民為爭取父親歷史榮耀的努力
第四節 劉放吾將軍樹立了黃埔永遠的典型
附圖目錄
圖1:本書所使用「軍隊符號」識別
圖2-1:1941年12月上旬,日軍進入馬來半島與泰國,海、陸機動路線及登陸地點示意
圖2-2:1941年12月8日至19日,宇野支隊進攻緬南坦沙里地區狀況示意
圖2-3:1941年12月8日至25日,日軍攻占香港之戰經過狀況示意
圖2-4:1941年12月8日至1942年5月6日,日軍進攻菲律賓之戰經過示意
圖2-5:1941年12月8日至1942年1月31日,日軍進攻馬來半島作戰狀況示意
圖2-6:1941年12月8日至1942年2月15日,日軍進攻新加坡之戰經過狀況示意
圖2-7:1941年12月20日,日軍第15軍兵力位置及進攻摩爾門命令示意
圖2-8:泰緬邊境夜速至考克萊克間地形與交通狀況衛星空照圖
圖2-9:1941年5月,中、英兩方對日軍一旦進攻緬甸,攻勢方向判斷示意
圖2-10:1941年12月,日軍發動「南方作戰」前,英緬軍兵力配置狀況示意
圖2-11:1942年1至3月,英軍增援緬甸兵力狀況示意
圖2-12:1942年1月31日,日軍第15軍進攻摩爾門兵力部署示意
圖3-1:1942年2月17日,第15軍向西唐河之攻擊計畫示意
圖3-2:1942年2月22至23日,日軍第33師團進攻西唐河戰鬥狀況示意
圖3-3:1942年3月2日至4日,日軍第15軍攻略仰光兵力運用計畫示意
圖3-4:1942年3月4日至9日,英軍棄守仰光過程示意
圖3-5:英軍在西唐河西岸反擊日軍假想要圖
圖3-6:1941年11至12月,國軍在滇緬邊境「戰略集中」狀況示意
圖3-7:英印軍總司令魏菲爾、英緬軍司令亞歷山大、英緬第1軍軍長史林姆及其回憶錄《反敗為勝》
圖3-8:1942年3月中旬 中國遠征軍在緬甸兵力位置示意
圖3-9:1942年4月3日,日軍第15軍「曼德勒會戰計畫」示意
圖4-1:1942年3月24至26日,日軍第33師團與當面英軍行動示意
圖4-2:1942年3月25日至4月2日,日軍第33師團進攻瑞同及勃郎狀況示意
圖4-3:1942年4月7日至15日,日軍第33師團追擊狀況示意
圖4-4;1942年4月17日夜,日軍作間部隊在賓河南北兵力部署示意
圖4-5:1942年4月18日,中、英軍在仁安羌附近戰鬥狀況示意
圖4-6:1942年4月18日以後,日軍第33師團陸續到達仁安羌附近兵力示意
圖4-7:若無國軍第113團救援,緬甸英軍被日軍殲滅之假想狀況示意
圖5-1:《緬甸蕩寇志》與《中國軍魂─孫立人將軍緬甸作戰實錄》
圖5-2:孫立人將軍清華學校初中部「成績單」與維吉尼亞軍校親填之「學籍表」
圖5-3:1942年4月15日,林蔚電蔣委員長報告調派新38師兩個團支援英軍作戰原件影本
圖5-4:1942年4月17日,史林姆面交劉放吾團長之「手令」原件影本
圖5-5:1942年4月17日晝間,賓河北岸態勢及各地距離
圖5-6:1942年4月19日,國軍第113團解救英軍狀況示意
圖6-1:〈燕南羌戰鬥詳報〉文字部分之(一)
圖6-2:〈燕南羌戰鬥詳報〉文字部分之(二)
圖6-3:〈燕南羌戰鬥詳報〉文字部分之(三)
圖6-4:〈燕南羌戰鬥詳報〉文字部分之(四)
圖6-5:〈燕南羌戰鬥詳報〉文字部分之(五)
圖6-6:〈燕南羌戰鬥詳報〉文字部分之(六)
圖6-7:〈燕南羌戰鬥詳報〉中的4月17日「燕南羌附近敵我態度要圖」
圖6-8:〈燕南羌戰鬥詳報〉中的4月18日「拼牆河北岸戰鬥經過要圖」
圖6-9:〈燕南羌戰鬥詳報〉中的4月19日「拼牆河南岸戰鬥經過要圖」
圖6-10:〈燕南羌戰鬥詳報〉中的4月20日「燕南羌以南攻擊展開計劃要圖」
圖6-11:孫立人將軍批註《緬甸蕩寇志》原書之影本(一)
圖6-12:孫立人將軍批註《緬甸蕩寇志》原書之影本(二)
圖6-13:孫立人將軍批註《緬甸蕩寇志》原書之影本(三)
圖6-14:《一代戰神─孫立人》及《孫立人傳》
圖6-15:1813年10月30日「法蘭克福會戰」直前態勢示意
圖6-16:史林姆「反擊」日軍第33師團構想示意
圖6-17:瓢背至賓河北岸113團攻擊準備位置路線距離示意
圖6-18:英國老兵費茲派垂克所著《中國人在緬甸救了英國人》首頁
圖7-1:《被遺忘的戰士》封面(左),及所載〈英勇中國遠征軍─孫立人陣地三得三失 〉文
圖7-2:4月20日羅卓英致電蔣委員長,報告第113團創造「仁安羌大捷」原件影本
圖7-3:1942年4月21日,蔣委員長嘉勉劉團長之手令,及據此所發之電報
圖7-4:美國總統老布希及英國國防部長瑞佛金德致劉放吾將軍的感謝函
圖7-5:2013年3月27日,馬英九總統接見英國老兵費茲派翠克上尉
圖7-6:劉放吾將軍及劉偉民所著《劉放吾將軍與緬甸仁安羌大捷》
圖7-7:公元前207年12月「鉅鹿之戰」經過狀況示意
圖7-8:公元前207年(漢高帝三年)「井陘之戰」經過示意
圖7-9:1976年11月17日午後3時,法、奧兩軍在亞哥拉附近態勢示意
圖7-10:劉放吾將軍見報載「仁安羌大捷」事,眉批「杜撰」兩字
照片目錄
照片1:1942年2月15日,英國駐馬來亞陸軍司令普爾昔伐扛著英國國旗,去向日軍投降
照片2:日軍徵用大象組成山地運輸隊,擔任輜重、輕火砲、彈藥、糧秣的運輸
照片3:1942年2月,英軍在西唐河畔部署陣地狀況
照片4:1942年2月下旬,在仰光街頭之英軍裝甲第7旅裝甲步兵車輛
照片5:1942年3月7日,英軍在仰光實施爆破,港口油庫起火冒出衝天濃煙
照片6:501高地附近到處都是天然「反戰車壕」
照片7:從501高地向南眺望仁安羌附近地形(筆者攝於2014年10月10日)
照片8:1942年4月16日,英軍爆破仁安羌油田景況
照片9:原溝通賓河兩岸交通之鐵橋(遠方為北岸,2014年已拆除)
照片10:由賓河北岸舊鐵橋東耑眺望南岸,油田清晰可見
照片11:2014年賓河新橋建成、舊橋拆除後,兩岸航拍(遠端為北岸)景況
照片12:賓河北岸至蒲甘間地形地貌狀況(筆者攝於2014年10月10日)
照片13:在公路橋上向西所拍「非雨季」之賓河流水及河床狀況(左為南岸)
照片14:由賓河北岸眺望南岸,右邊突出部為未建「仁安羌大捷紀念碑」前之501高地
照片15:賓河河床上的軟泥,使英軍支援之戰車無法靠近(遠方為南岸)
照片16:仁安羌、501高地、敦貢、及4月19日英軍脫困路線航拍
照片17:國軍第113團官兵在賓河南岸油田區與英軍戰車士兵交談
照片18:1992年4月21日,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在芝加哥會晤劉放吾將軍(一)
照片19:1992年4月21日,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在芝加哥會晤劉放吾將軍(二)
照片20:英國在緬甸仰光北郊濤建(Taukkyan)的「戰爭紀念公墓」
照片21:2013年7月7日,劉偉民扶著「仁安羌之戰」陣亡官兵靈位入祀「南嶽忠烈祠」
照片22:在賓河沙洲上,遠眺「仁安羌大捷紀念碑」
照片23:「仁安羌大捷紀念碑」正面
照片24:重慶「黃山抗戰遺址博物館」雲岫樓展示孫立人在仁安羌營救英軍資料
後記
附錄一 相關軍語釋義
附錄二 作戰地區地名中、英文對照表
徵引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