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ISBN |
9787117334082 |
定价 |
RMB79.00 |
售价 |
RM86.90 |
优惠价 |
RM60.83 * (-30%)
|
作者 |
周學勝
|
出版社 |
人民衛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2022-08-01 |
装订 |
平裝. 無. 383 页. 26. |
库存量 |
海外库存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22.50。 空运需时8-11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
|
我要订购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購買中國簡體書籍請注意:
1. 因裝幀品質及貨運條件未臻完善,中國簡體書可能有出現磨痕、凹痕、折痕等問題,故簡體字館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缺頁等較嚴重的狀態外,其餘所有商品將正常出貨。
|
|
|
|
|
|
|
|
|
目錄
緒論/001
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001
二、 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006
三、 中醫學的主要思維方法 /015
第一章 中醫學與古代哲學/019
第一節 陰陽學說 /019
一、 陰陽的基本概念 /020
二、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023
三、 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032
第二節 五行學說 /040
一、 五行的基本概念 /041
二、 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044
三、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049
第三節 精氣學說 /058
一、 精氣的基本概念 /058
二、 精氣學說的基本內容 /060
三、 精氣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062
第二章 藏象/064
第一節 五臟 /070
一、 心(附:心包絡) /070
二、 肺 /078
三、 脾 /089
四、 肝 /096
五、 腎(附:命門) /106
第二節 六腑 /121
一、 膽 /122
二、 胃 /123
三、 小腸 /126
四、 大腸 /127
五、 膀胱 /128
六、 三焦 /129
第三節 奇恒之腑 /133
一、 腦 /133
二、 女子胞 /136
第四節 臟腑之間的關係 /138
一、 髒與髒之間的關係 /139
二、 腑與腑之間的關係 /149
三、 髒與腑之間的關係 /150
第三章 精氣血津液/157
第一節 精 /157
一、 精的基本概念 /157
二、 精的生成 /158
三、 精的功能 /159
第二節 氣 /161
一、 氣的基本概念 /161
二、 氣的生成 /162
三、 氣的運動 /163
四、 氣的功能 /165
五、 氣的分類 /169
第三節 血 /178
一、 血的基本概念 /178
二、 血的生成 /178
三、 血的運行 /180
四、 血的功能 /182
第四節 津液 /183
一、 津液的基本概念 /183
二、 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 /185
三、 津液的功能 /187
第五節 精氣血津液之間的關係 /188
一、 氣與血的關係 /188
二、 氣與津液的關係 /191
三、 血與津液的關係 /193
第四章 經絡/197
第一節 經絡的概念及經絡系統的組成 /197
一、 經絡的基本概念 /197
二、 經絡系統的組成 /198
第二節 十二經脈 /200
一、 十二經脈的名稱 /200
二、 十二經脈的循行部位 /202
三、 十二經脈的走向與交接規律 /213
四、 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分佈規律 /214
五、 十二經脈的表裡關係 /216
六、 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 /217
第三節 奇經八脈 /218
一、 奇經八脈的概念和功能特點 /218
二、 奇經八脈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220
第四節 經別、別絡、經筋、皮部 /224
一、 經別 /224
二、 別絡 /227
三、 經筋 /228
四、 皮部 /229
第五節 經絡的生理功能 /230
一、 溝通聯繫作用 /230
二、 通行氣血作用 /233
三、 感應傳導作用 /234
四、 調節平衡作用 /234
第六節 經絡學說的應用 /235
一、 闡釋病理變化 /236
二、 指導疾病的診斷 /237
三、 指導疾病的治療 /237
四、 指導養生保健 /238
第五章 體質/240
第一節 體質的基本概念 /240
一、 體質的概念 /240
二、 體質的構成 /240
三、 體質狀況的評價 /242
四、 體質的特點 /243
第二節 影響體質的因素 /244
一、 先天因素 /244
二、 後天因素 /246
第三節 體質的分類 /250
一、 體質的分類方法 /250
二、 體質的陰陽分類及其特徵 /251
第四節 體質學說的應用 /253
一、 體質與病因 /253
二、 體質與發病 /254
三、 體質與病機 /255
四、 體質與辨證 /255
五、 體質與治療 /256
六、 體質與養生 /257
第六章 病因/258
第一節 外感病因 /261
一、 六淫 /261
二、 癘氣 /272
第二節 內傷病因 /275
一、 七情內傷 /275
二、 飲食失宜 /282
三、 勞逸過度 /286
第三節 繼發病因 /288
一、 痰飲 /288
二、 瘀血 /292
三、 結石 /296
第四節 其他病因 /298
一、 外傷 /298
二、 寄生蟲 /299
三、 胎傳 /301
四、 毒邪 /303
第七章 發病/304
第一節 發病原理 /304
一、 正氣不足是發病的內在根據 /305
二、 邪氣侵犯是發病的重要條件 /306
三、 邪正鬥爭勝負決定發病與否 /307
第二節 影響發病的因素 /309
一、 環境與發病 /309
二、 體質與發病 /309
第三節 發病類型 /310
一、 感邪即發 /311
二、 緩發 /311
三、 伏而後發 /312
四、 繼發 /312
五、 合病與並病 /312
六、 復發 /312
第八章 病機/316
第一節 基本病機 /316
一、 邪正盛衰 /316
二、 陰陽失調 /321
三、 氣血失常 /328
四、 津液代謝失常 /335
第二節 內生五邪 /336
一、 風氣內動 /336
二、 寒從中生 /337
三、 濕濁內生 /338
四、 津傷化燥 /338
五、 火熱內生 /339
第三節 疾病傳變 /340
一、 疾病傳變的形式 /340
二、 影響疾病傳變的因素 /347
第九章 防治原則/351
第一節 預防 /351
一、 未病先防 /352
二、 既病防變 /356
三、 病後防複 /358
第二節 治則 /358
一、 正治與反治 /360
二、 治標與治本 /364
三、 扶正與祛邪 /366
四、 調整陰陽 /371
五、 調理氣血津液 /373
六、 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376
附:主要參考書目 /383
|
|
|
|
|
|
|
|
|
|
|
|
|
|
|
周學勝教授,曾擔任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基礎理論教研室主任,江蘇省中醫基礎理論重點學科行政負責人。為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準評估專家組專家,被江蘇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聘請為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命題老師。從事中醫基礎理論教學、臨床及研究工作50餘年,堅持教學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基礎理論扎實,臨床經驗豐富。在與省級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多次獲得優秀教學成果獎和優秀論文獎。獨立編寫和參與編寫並出版的論著,有《中醫基礎理論圖表解》《中醫基礎理論》(教參、高參)、《中醫學基礎》(教參)、《黃帝內經素問譯釋》以及《吳中醫集?方藥類》(《脈藥聯珠》點校)等10餘部。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