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ISBN |
9789869773126 |
定价 |
NT450 |
售价 |
RM70.30 |
优惠价 |
RM62.57 *
|
作者 |
張耘書,鄭佩雯
|
出版社 |
蔚藍文化
|
出版日期 |
2019-09-18 |
装订 |
平裝. 全彩印刷. 304 页. 21. |
库存量 |
海外库存 抱歉!此书无开放空运服务,只能船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
|
我要订购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婚禮是締結兩個不同家族的交好,不僅攸關著兩個家族的命運,更負「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之重責,因此自古以來皆視婚禮為禮之根本,制定隆重儀節作為公開宣告,同時達到其社會性面向之意義。透過儀式的進行,象徵新人過渡到人生另一個階段,也藉由儀式中意義的建構,協助男女雙方調適身心靈,以面對即將轉換的新身分與背後所應承擔的責任。
臺灣婚俗源自中國,臺南曾是臺灣首邑,極早有大量漢人移居開墾,承襲先民流傳的嫁娶儀俗,「厚禮數、重門面」,且經歷不同政權統治下外來文化的影響,交融整合,形成獨具特色的臺南婚俗。
隨著時代演進,男女婚約已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轉為自由戀愛,原本遵循的三書六禮也化繁為簡,從「六禮」、「四禮」、「三禮」,到近代「結婚」一詞逐漸取代嫁娶二字,如今新人多以訂婚、結婚「二禮」完成終身大事,傳統婚俗逐漸消逝。所幸臺南發展歷史悠久,部份民情仍保有古風,至今嫁娶文化仍備受重視,相對保留較多的傳統禮俗,可以從中窺見婚禮儀俗變遷軌跡。
本書透過古籍舊志與田調訪談紀錄臺南嫁娶禮俗,並探討婚禮儀俗與時俱進下所反映出的生活模式與價值觀。而無論婚禮儀俗如何改變,簡單或隆重、傳統或創新,不變的依舊是其背後將紅葉之盟化作白首相伴的深深祝福。
|
|
|
|
|
|
|
|
|
|
|
|
|
|
|
目錄
局長序 留下生命禮俗的運作軌跡
作者序 紀錄執手之約、抱柱之盟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漢人傳統嫁娶文化概述
▌第一節 嫁娶起源暨傳統婚禮的意義與功能
▌第二節 臺灣漢人傳統婚姻觀與婚嫁脈絡概述
▌第三節 臺灣漢人傳統婚嫁類型─正婚與正婚之外
▌第四節 臺灣漢人傳統婚俗差異性
第三章 古禮:臺南傳統嫁娶儀式與禮俗
▌第一節 婚前禮俗
▌第二節 正婚禮俗
▌第三節 婚後禮俗
第四章 新舊交融:日治時期嫁娶禮俗
▌第一節 改變的先聲
▌第二節 宗教結婚式
▌第三節 新式結婚與自由戀愛
▌第四節 日治及戰後的臺南嫁娶禮俗
第五章 今俗:臺南近代嫁娶禮俗與變遷
▌第一節 從自由戀愛到訂婚
▌第二節 婚禮進行式
▌第三節 婚後歸寧
▌第四節 當代婚禮形式
第六章 結論:兼述臺南婚俗產業發展
附錄:臺南嫁娶個案
參考書目
致謝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張耘書
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專案企劃師
著有《關廟山西宮戊戌科慶成祈安五朝王醮暨遊社》(合著)、《永康區開天宮志》(合著)、《臺南府城餅舖誌》、《一心一藝:巨匠的技與美(7)》(合著)、《揮別傷痛,迎向重生:0206臺南大地震全紀錄》(合著)、《臺南府城舊街新路》、《臺南金屬工藝研究》、《藝陣傳神─臺灣傳統民俗藝陣》(合著)、《護佑婦孺─臺灣十二婆姐陣》、《貫古通今臺19甲》、《鎏金歲月.金工之美─臺南傳統金工藝術》(合著)、《臺南媽祖信仰研究》等。
鄭佩雯
1974年出生於艋舺,現居府城,「在此作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日子」。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畢業。曾獲鳳凰樹文學獎古典曲組首獎、國立臺灣文學館建築百年圖文徵件比賽佳作。現為臺南市文化局大臺南文化研究員。著有《臺南府城漢藥店誌》(合著;獲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08 年度獎勵出版文獻書刊」推廣性書刊佳作獎)、《揮別傷痛,迎向重生:0206臺南大地震全紀錄》(合著)、《南方有志:踏出二二八平反第一步 黃昭凱訪談錄》等。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