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ISBN |
9786269952267 |
定价 |
NT520 |
售价 |
RM81.30 |
优惠价 |
RM72.36 *
|
出版社 |
游擊文化
|
出版日期 |
2025-06-01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388 页. 21. |
库存量 |
即將上市,敬請期待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22.50。 空运需时8-11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
|
我要订购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在選擇之前,她面臨怎樣的限制、偏見與掙扎?
在選擇之後,她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
命運的詮釋有很多種,我們想送給她,讓她成全自己的那一種。
「人工流產」是全世界數百萬女人共有的經驗,保守估計,台灣每年亦有數萬名女性進行人工流產;然而,或因為罪惡感、羞恥感、傳統文化既定的汙名或禁忌,我們鮮少聽到女性願意公開談論自己的人工流產經驗。
「不說,不代表不存在。」
《以為無人傾聽的她們》即是聚焦於此一女性經驗的跨領域文集,由作家吳曉樂擔任主編,廣邀多位活躍於當代文壇與學術領域的女性聲音,透過小說、詩歌、劇本、訪談、論文等多元形式,橫跨文學、法律、歷史、醫療等範疇,細膩描繪女性在面臨生育選擇時,自身的思索與感受,讓長久以來被忽略的經驗得以訴說,也重新思考女性的生育自主權議題。
本書分為兩輯,輯一收錄小說、詩歌、劇本。運用文學的各種體裁,或書寫墮胎經驗,或嘗試在不相通的經驗中,找尋最小公倍數;亦著眼於人工流產議題,開展出關於以前、以後的想像,還有關乎身體、他者的感受與思考;並建構場景,展開一場橫跨三代的對話與辯證。
輯二收錄十三位受訪者的真實故事,她們來自不同社會背景,但都曾在人生的不同處境下做出抉擇。也論及法律、歷史,既討論墮胎入罪、嬰靈興盛潮等近代台灣墮胎史的各種面向,並從法規制定和性別政治的角度切入,討論刑法墮胎罪與優生保健法的演變和爭點,思考更健全的法律修訂之可能。亦收錄了醫療實務者提供的專業意見,說明人工流產的實務細節,以及考慮進行人工流產的妳可能會想知道的問題。
「世上有聆聽禁忌的樹洞,但若不相信自己說的話有去處,人們將澈底停止訴說。我期待這本文集作為一個引子,召喚更多樂意傾聽的心情。」——吳曉樂(本書主編/採訪)
本書特色
★ 胡淑雯、張嘉真,強強聯手,以小說帶來議題的不同切角;徐珮芬以詩歌探索身體感受與多元的生命經驗;鄧九雲打造戲劇舞台,在對白間進行思辨;吳曉樂歷時一年採訪十三位受訪者,記錄下當代人工流產經驗者的故事。
★ 學者陳宜倩從女性主義法學角度探討墮胎法規之爭點;吳燕秋、梁秋虹爬梳整理近代台灣墮胎史的各種面向;烏烏醫師回答關於人工流產妳必須知道的各種問題。
|
|
|
|
|
|
|
|
|
|
|
|
|
|
|
目錄
導讀:一切,都是因為不甘心……
【短篇小說】墮胎者(2025新修版)──胡淑雯
【短篇小說】最小公倍數──張嘉真
【詩】擱淺──徐珮芬
【獨幕劇】正常父母──鄧九雲
【訪談故事】關於她們的故事:十三位人工流產經驗者的採訪集──吳曉樂
【法律】「台灣還有墮胎罪,怎麼可能!」──陳宜倩
【歷史】無差別格鬥派的愛情:吳燕秋與台灣婦女墮胎百年史──吳燕秋、梁秋虹
【醫療】關於人工流產的Q&A──烏烏醫師
|
|
|
|
|
|
|
|
|
|
|
|
|
|
|
編者簡介
吳曉樂
居於台中。喜歡鸚鵡。魂系遊戲玩家。著有《那些少女沒有抵達》、《致命登入》、《我們沒有祕密》、《上流兒童》、《可是我偏偏不喜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作者簡介
胡淑雯
台北人,台大外文系畢業。著有短篇小說《哀豔是童年》、長篇小說《太陽的血是黑的》,主編並合著《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錄白色恐怖政治犯的遺書與家書。二〇一八至二〇二〇年,與小說家駱以軍、童偉格、陳雪、黃崇凱、顏忠賢等出版短篇小說實驗集《字母會》,已出版A 到Z 共二十六冊。另與童偉格主編《讓過去成為此刻:台灣白色恐怖小說選》共四冊。
張嘉真
一九九九年生,高雄人。畢業於台灣大學歷史系,目前就讀台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研究所,從事劇情片編導、影視劇本及小說創作。短篇小說曾獲台積電青年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並入選九歌年度小說選。著有短篇小說集《玻璃彈珠都是貓的眼睛》。
徐珮芬
花蓮人。清華大學台文所碩士。曾獲林榮三文學獎、周夢蝶詩獎及國藝會創作補助等。
二〇一九年美國佛蒙特工作室中心駐村藝術家。出版詩集《還是要有傢俱才能活得不悲傷》、《在黑洞中我看見自己的眼睛》、《我只擔心雨會不會一直下到明天早上》、《夜行性動物》、《您撥打給神的電話號碼是空號》,小說《晚安,糖果屋》。
鄧九雲
從二〇一五年開創結合文學、戲劇與當代藝術展演的「小說聚場」系列作品,關注於語言、情感、敘事在不同場域的內在調度。散文作品《我的演員日記》; 短篇小說《用走的去跳舞》、《暫時無法安放的》、《最初看似新奇的東西》、《女兒房》。以長篇小說《女二》榮獲第二十三屆台北文學獎年金大獎首獎。
陳宜倩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曾任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學術專長包括性別法律及公共政策,女性主義之男性研究。開授「性別、婚姻與家庭專題研究」、「同志及性少數法律專題」、「性、愛情與法律」等課程。
吳燕秋
台灣墮胎史研究開創者。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博士,歷任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衛生史計畫、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輔仁大學、國防醫學院兼任助理教授等教學研究工作。曾任台灣女性學學會理事、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顧問。
梁秋虹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博士,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歷任成功大學性別與婦女研究中心兼任副研究員、台灣女性學學會理事。台灣性別史研究者,兼燕秋酒友。
烏烏醫師
一個長得像運動員的婦產科醫師。被新生兒爽朗的哭聲療癒、享受陪伴女性成為媽媽的過程。熱愛訓練推廣運動,希望成為一個持續傳遞正確知識與能量的人。著有《孕動.孕瘦》、《無框身體》、《好孕做自己》。主持Podcast 節目:烏烏陪你聊。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