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失傳千年的「湯液經法圖」,揭開五味治病的奧秘
學會五味與五臟的對應關係,
就能配合身體狀況,運用常見的味道調理臟腑,達到健康。
為什麼我們常說,柔筋要多吃酸味,清熱降火要吃苦味,
不僅只是食物,中藥的配伍也暗含同樣的原則,
還原失傳千年的中醫組方配伍原理圖,就能拆解五味治病的運用,
無論是中醫師、中醫藥從業人員,或中醫藥愛好者,都能藉此對中醫治病獲得全新的認識。
*「湯液經法圖」一書,按照「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的順序,
對八十個常用經方時方的五臟補瀉特點進行分析,揭開五味致病之奧秘,樂於推薦。
——中國醫藥大學 中醫學院 中國藥學暨中藥資源學系 張永勳 教授
■失傳數千年的「湯液經法圖」首次深度解析
「湯液經法圖」是商朝名臣伊尹所著《湯液經法》的關鍵原理圖。但《湯液經法》原書早已散佚,無法得見,此圖是經由在敦煌遺書中發現的梁 陶弘景所著《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的轉引而保留下來,並幾經周折流傳至今。
商朝名臣伊尹,不僅是政治家、廚祖,更是大醫藥學家,尤其是《湯液經法》的理論,成為中醫湯液(即中藥湯劑)學的重要源頭。連《傷寒論》中的諸多經方,都可溯源於此。他所留下的「湯液經法圖」,是一幅以五味補瀉臟腑切入的中醫診病用藥原理圖,蘊含了中醫早期五行配伍治病的智慧。
■還原中醫早期五行配合五味的治病智慧
五行理論認為,人體的五臟(肝、心、脾、肺、腎)對應木、火、土、金、水五行。由於食物和藥物的味道會對人體的臟腑產生特定影響,因此中醫將五味歸屬到五行之中,以五行生剋配合五味來指導調理臟腑的方法。
《湯液經法圖》以五行為核心,認為人體的病變本質就是五行能量的失衡,因此治療時應優先考慮五行的補瀉原則。
•例如:如果「肝木」太弱,就應該補充辛味(如桂枝、生薑)補肝,配伍酸味和甘味。
•如果「心火」過旺,就要使用苦味(如黃連、苦瓜)瀉心,配伍鹹味。
•「脾土」虛弱時,應使用甘味(如人參、白飯)來補益,配伍辛味和苦味。
這種治療方式是從「五行生剋」的視角,來調整人體的平衡,而不是像現代中醫那樣先分析病因、症狀、寒熱虛實再決定用藥。
■分析八十個常用經方時方的五臟補瀉特點
全書分為二十五講,首先解讀「湯液經法圖」的基本原理,接著按照「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的順序,對至少八十個常用經方時方的五臟補瀉特點進行分析,並在其中穿插講解五味配伍化合理論、中藥五行屬性、《輔行訣》中的術數等內容,從全方面理解「湯液經法圖」的內涵及應用。
專文推薦
錢超塵(著名中醫訓詁學家,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蘇慶民(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三易先生、韓晟(北京大學醫藥管理國際研究中心研究員)、李應存(甘肅中醫藥大學敦煌醫學研究所副所長、甘肅省文史研究館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