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的紋理1:自然篇——地質地景、生物演化、環境變遷極簡史冊
|
|
Natural texture of Taiwan:Stories of the Nature, Landscape and Biology of Taiwan |
|
|
|
|
|
|
|
|
ISBN |
9786267716380 |
定价 |
NT700 |
售价 |
RM109.40 |
优惠价 |
RM94.08 *
|
作者 |
丁宗蘇,沈淑敏,林宗儀,林俊全,柯金源,陳文山,曾晴賢,楊守義,劉瑩三,鄧文斌,簡龍祥
|
出版社 |
野人
|
出版日期 |
2025-05-21 |
装订 |
平裝. 全彩印刷. 352 页. 23. |
库存量 |
上市後立即出貨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31.50。 空运需时8-11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
|
我要订购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 這片土地如何塑造了我們?我們又如何塑造了土地?===
★ 島嶼的紋理,是萬物刻劃於大地的痕跡,揭示出時間與空間的演進 ★
★ 從可見現象切入,層層追出島嶼環境的獨特性 ★
★ 地質地景、生物演化、環境變遷——11篇跨越時空、相互嵌合的篇章
指出珍貴的環境價值,是一本為當今社會所整理的重要自然知識成果 ★
大地之上,隨處可見多樣「紋理」,例如山脈、河流、岩層、海岸……是由萬物共同形塑的痕跡。當造山運動在島嶼演示出巨大的時間與空間紋理時,生物與人群往復其間,細細織綴各自殊異、動態、精微的紋理,於是我們看到臺灣地質地景的構造線、生物的演化線、環境變遷的時空線以及內在心靈的生命線。
除了地質地形、高山河川、海洋平原,鳥類魚類、野生動物、植物森林皆在其中,雪泥鴻爪般的大赤啄木曾經飛過、櫻花鉤吻鮭於此停駐。透過嶄新的詮釋與擴充,引領重新觀看與理解未曾見過的島嶼樣貌。
本書分4大部分,11篇章,主題豐富,篇篇有驚奇!起始從大地構造切入,一覽藏於山川大地的動態紋理,以及地形製圖中預示未來的地形紋理。接著透過鏡頭,捕捉從高山到海岸的生命演進,有鮮活古老的淡水魚、鳥類以及植物等生物演化紋理。而大地與我們生命的聯結,透過兩位導演長時間的紀錄與行走,揭露出變遷路徑,是世代人們於此刻下的生活紋理。
國內11位各領域代表性人物執筆,彼此嵌合,有系統的介紹臺灣環境特色,可說是一本為當今社會所整理的重要自然知識成果。
從他們所追尋的、以及如何追尋的過程,最終要指出的是島嶼的環境價值,並以此出發,交付生命萬物,織繪通往未來、充滿無限可能的紋理與故事。
(本書與《臺灣的紋理2:人文篇》為系列作品)
本書特色
1從可見現象切入,層層追出島嶼環境的獨特性:紋理這兩個字,字面意思是物體表面的痕跡。《臺灣的紋理》以此為名,隆重推出兩本書,一是自然篇,二是人文篇,希望透過眼睛可見的大地痕跡切入,逐漸擴延詮釋,最終指出環境與我們如何相互塑造,以及其產生的獨特價值。
2紋理互相嵌合影響,變動從微小元素開始:紋理充滿無限可能。具體的、不可見的,時間的、空間的,巨大的、精微的,外在的、心靈的。紋理之間相互嵌合影響,本書即展現這些相互影響的力量來源,以及其中的元素、分布會如何改變紋理的方向與形狀。
3課本沒有教的,卻是我們應該知道的:臺灣許多特色,我們都認為理所當然。透過《臺灣的紋理》可以有系統地認識這些自然的作用現象,以及其與生物多樣性、人類生活的關係。
4主題豐富多樣,篇篇有驚奇:例如地質篇訴說臺灣島的前世今生、跟著鳥類飛翔探尋牠們匯聚於此的原因、超過300種淡水魚以及令人驚異的洄游冒險歷程、高山生態以及登山者的故事……各種野生動植物與人文活動交織出大地紋理。其中最難得的是一次集合三位國內首屈一指的生態紀錄片導演,他們長期投入環境紀錄的辛酸與甘苦,都在書頁的紋理之間。
5系列二書共21位令人欽佩的環境工作者為當代社會整理出的珍貴成果:《臺灣的紋理》分成兩冊出版,第一本是自然篇,第二本是人文篇,二書共匯聚了21位環境教育工作者,傾其數十年耕耘累積而成,可說是大師聯手,為當代社會整理出相關知識的珍貴成果。
6閱讀這個時代,給予向前的動力:光是閱讀21位
作者簡介
,就像閱讀這個時代的演進。從字裡行間讀出他們為何追尋,以及如何努力,給予觀者前進的動力。
7培養高中生讀者環境素養:高中生在進入大學前,若能培養出全面認識臺灣土地環境的素養,更能豐富自己的視野與對生命的尊重,這套書是必讀佳作。
一致推薦
王成機 國家公園署署長|林華慶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署長|邱文彥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國立中山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彭啟明 環保署署長|黃向文 海委會政務副主任委員|盧怡文 臺北市立松山高中地理老師 |
|
|
|
|
|
|
|
|
|
|
|
|
|
|
目錄
序 閱讀臺灣脈動,共織與土地重新連結的紋理/林俊全
PART 1 構造——層疊。多重作用的島嶼。
01 隱沒與碰撞之間:造山帶形成的島嶼紋理/陳文山
02 島嶼演示的地質特色:巨大時間與空間紋理/劉瑩三
03 藏於山川大地的動態紋理:以3D視角觀看島嶼地景/林俊全
04 連結過去到未來的地形紋理:地形製圖中的田野故事和科學精神/沈淑敏
PART 2 自然——演進。從高山到海岸。
05 走入臺灣大地——找尋屬於這片土地的故事/鄧文斌
06 讓海岸線自由:在海之濱.與海共生/林宗儀
PART 3 生物——躍動。魚群、鳥類、植物。
07 水族流動的紋理:臺灣河川生態特性與保育/曾晴賢
08 臺灣鳥類的紋理:飛羽間的時空之軸/丁宗蘇
09 隨時收藏身邊的風景——臺灣的植物紋理/簡龍祥
PART 4 紀錄——變遷。復返中央山脈與島嶼的路徑。
10 閱讀大地的指紋——畫出自我心靈地圖/楊守義
11 大地的記憶:臺灣環境變遷四十年全紀錄/柯金源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丁宗蘇
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兼系主任。研究專長是生態學、生物多樣性、保育生物學、森林學及鳥類學。從小喜歡大自然,很幸運長大後的工作是研究大自然,並且讓更多人認識大自然。
沈淑敏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英國倫敦大學大學學院(UCL)地理學系博士,教學與研究興趣為地形學、自然災害、地形製圖、原住民族科學教育、科普活動研發等,亦致力於推動和參與社會領域地理相關競賽,包含國際地理奧林匹亞與全國性的高中地理奧林匹亞、國家地理知識大競賽等。
林宗儀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美國杜克(DUKE)大學地質學博士,長期研究主題聚焦在海岸環境的地質、地形、水文、災害管理、遊憩資源保育及工程應用等,近年致力環境關懷教育,推展依循自然法則生活的海岸永續理念。
林俊全
畢業於臺灣大學地理系暨地理研究所、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主要研習地形學、地表作用與地形災害。1991年獲博士學位後,回臺大教授地形學,加上助教3年,於臺大任職37年半。於地景保育、地質公園、國土監測等工作持續努力,其間出版地景保育通訊達30年(1995-2025)。
柯金源
資深媒體工作者,其作品內涵深度探討人與環境的依存關係。曾入圍國內外一百多項重要影展的獎項,並獲頒四座電視金鐘獎、卓越新聞獎–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傑出貢獻獎、金鼎獎、國家文藝獎等。
陳文山
臺灣大學地質學系名譽教授,臺灣少數從事野外斷層調查的學者,長期以來著重於斷層活動性研究。退休後持續做研究,辦公室堆滿不同的石頭,懷著熱愛鑽研地質科學的心,想做到做不動為止。
曾晴賢
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現為清華生態顧問公司技術總監。2019年榮獲林業及自然保育有功人士,2017年獲頒國家地理雜誌「華人探險家」,2015年總統頒發莫拉克風災重建紀念章。深深著迷於淡水魚研究,足跡遍布各大河川,為國內魚道設計與河川生態工法先鋒專家。致力於提升大眾保育意識,改善河川生態環境。
楊守義
紀錄片導演,執導Discovery、National Geographic、AXN等國際頻道,作品超過二十餘部。
多次榮獲國際紀錄片、金鐘獎等獎項。紀錄片內容包含建築、科學、文化、生態等領域故事。
劉瑩三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現任臺灣地質公園學會理事長,曾任中華民國地質學會理事長。研究興趣為地質考古學、地景保育與地質公園及防救災研究,致力於科技考古研究、推動地質公園及培育防災專業人才。
鄧文斌
曾榮膺電視金鐘獎7座、優良文化錄影節目金帶獎16座、行政院新聞局金鹿獎9座、行政院優良政府出版品獎5座、國際影展獎項46座,以及金帶獎年度最佳個人表現獎,並當選中華民國十大傑出青年、臺灣藝術大學傑出校友、廣電業界楷模等。長年從事國內外自然生態及文化藝術的影片製作,也在大學及研究所授課、傳承經驗。
簡龍祥
臺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在小學工作三十年退休,現擔任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秘書長,佛光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喜歡到處走走看看,期待與您在大自然裡相遇。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