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誰的「國語」?誰的「普通話」?:從官方政策、教育現場、大眾傳媒到常民口說習慣,看兩岸語音標準化如何為社會規範、身分認同與國族政治服務
|
|
The Sounds of Mandarin: Learning to Speak a National Language in China and Taiwan, 1913–1960 |
|
|
|
|
|
|
|
|
ISBN |
9786263155794 |
定价 |
NT599 |
售价 |
RM93.60 |
优惠价 |
RM80.50 *
|
作者 |
陳怡君
|
译者 |
吳煒聲 |
出版社 |
臉譜
|
出版日期 |
2025-04-03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424 页. 16.8. |
库存量 |
海外库存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27.00。 空运需时8-11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
|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師從史景遷、普林斯頓歷史與東亞研究學者⫸重磅社會史著作
《大分流》作者彭慕蘭⫸盛讚推薦
追溯了中文的「標準口語」發展沿革中驚人的社會史:從1913年民國初期確立的國語,一路到戰後的台灣,再到1949年後重新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通用語──超過一世紀的「國語」發展中,政治因素、殖民勢力、離散族群、各地方言......無不形塑著今日數以億計國民所使用的語言。本書作者陳怡君利用多種角度與素材,仔細檢視了「國語」語音的演變與前世今生。書中主要耙梳戰爭和革命的時代下,中國與台灣校園、農村地區和城市中的語言變化軌跡。
清朝覆滅後,一群手握影響力的文化菁英齊力推動著冀望統一語音、強大中國的目標。作者探索此願景在當年是如何付諸實踐,同時也在書中揭露:將意識形態目標化為現實中大眾的言談,從中會衍生何等複雜性。而在台灣,二戰後政權交替之際,登島治理的國府面對多元原住民族、日本殖民遺緒、南方沿海移民迥異於北京官話的地方方言,語言教育及追求語音統一的政策,再再造成不同群體的碰撞與爭端,是一頁許多人至今難忘的歷史。
透過本書,作者叩問的主題包括:
⨳注音符號怎麼來的?兩岸如何走上標音系統的歧路?
⨳據傳吳語或粵語差點成為滿清覆滅後,漢人再度掌權所使用的官方語?
⨳「標準語」的「標準」是怎麼訂定的?
⨳諸多「南腔北調」中含有怎樣的政治性?說方言就是低人一等?
⨳標音系統──如注音符號、漢語拼音──如何影響國語的使用?
⨳殖民、戰爭、移民、教育等因素如何形塑「標準國語」?
⨳重新思索兩岸官方語言──究竟何謂「國語」? |
|
|
|
|
|
|
|
|
|
|
|
|
|
|
目錄
序言
用國家語言尋找國家
超越文字
清末的正確發音
第一章 互爭的口音與相較的聲調
初期的小衝突
注音字母
記錄者
國音字典
第一批留聲機片
在學校
第二批留聲機片
第二章 尋找標準華語
國家願景,地方發音
新字典
在教室
語言暴政
語音課程
在大銀幕上
電影審查與言論政治
方言困境
第三章 流亡的國語
國語該何去何從?
「混亂不堪」
瘋狂中採取的辦法
新的開始
戰爭武器
獲取識字能力
前往邊疆
草鞋和皮鞋
第四章 台灣巴別塔
回歸祖國的懷抱
祖國和母語
草率的標準
取消教師資格
教學實驗
《國語日報》
混亂的訊息
為什麼有人還在說日語?
唇槍舌戰
山地原住民
第五章 新中國的通用語言
終於
什麼是普通話
請不要笑
在前線
跟著我唸
與方言比較
透過廣播
在軍中
從高潮到冷鋒
打敗仗?
躍進
結語
四個現代化的通用語言
要多標準才夠?
「還我母語」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陳怡君Janet Y. Chen 畢業自耶魯大學,現為普林斯頓大學歷史與東亞研究教授,專攻20世紀現代中國研究。前著有《貧窮有罪:中國都市貧民,1900-1953》(Guilty of Indigence: The Urban Poor in China, 1900-1953;暫譯)。2024至2025年,陳教授於普林斯頓大學負責推動、主持「位於交叉路口的島嶼:台灣研究新方向」(Island at the Crossroads: New Directions in Taiwan Studies)計畫。
譯者簡介
吳煒聲 美國蒙特瑞國際研究學院中英口筆譯組碩士,目前任教於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和淡江大學,致力於英語教學與中英翻譯研究。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