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ISBN |
9786269687091 |
定价 |
NT400 |
售价 |
RM62.50 |
优惠价 |
RM55.63 *
|
作者 |
Iris,柯麗珊,秦安琪,黃恩澤,翟曉輝,鍾威文,鍾詩韻,蘇亦斌
|
出版社 |
張老師文化
|
出版日期 |
2024-11-27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256 页. 21. |
库存量 |
海外库存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12.00。 空运需时8-11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
|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青年人— 很早就已經決定第三本敘事叢書要以他們為中心。 提交這本書的初稿予張老師文化前,我不斷思索這本書如果是由青年人設計每章的主題和內容,而不是由我們這一群敘事實踐者撰寫多好。我總覺得我們無法明瞭青年人的心聲和話語,就如我們並不能明白別人的體驗一樣,又怎能代表青年人發聲?青年人會認為這本書應該包含什麼主題是他們關注或想要我們細看的?
即便如此,我們仍然透過線上會議、討論、回饋大家的文章,希望能夠把多年與青年人協作的好奇、經驗、發現、體會等等跟讀者們分享。當中,遇到一位青年人Iris—第三章的作者之一與我們一起完成此書,讓我們十分興奮。
這本書只有八章,當然沒能涵蓋青年人關注的所有主題,希望未來有機會再呈獻更多,或許那會是青年人引領我們書寫的一本書。今天,青年人遇到的問題似乎有增無減,大家都認為問題較從前更為複雜,包括自殘自殺、虐兒、家暴、霸凌、因偷竊或使用藥物等事件被警察帶走、校內外黑幫的影響等等。種種問題似在顯現一些行為違反了社會的標準和規範,同時塑造了「失敗」的身分認同。
當我們聽到青年人的生活經驗,便有機會明瞭無論遇到什麼問題和挑戰,他們都在困窘中對抗並努力讓「成功」出現。藉第一章盼望我(們)不要再為青年人加添負面標籤,並以尊重、平等的態度,以耐性、謙卑之心,陪伴青年人踏步走向他們所盼望的「成功」、找到他們各自珍視的明珠。
透過敘事概念、現象、事例、訪問,去理解社工背後的權力價值觀對青年人的影響、對青年人權力關係的論述、如何讓青年人展現故事選擇權和話語權之向度。第二章的作者提供予四位青年人空間實踐說故事的選擇權和話語權,看到各人的回饋、盼望和發現。
〈成就與失敗〉由社工和青年Iris共同創作。第三章節錄了社工和Iris的部分對話,從青年的角度剖白「成功」的主流標準如何在學校脈絡裡複製,並令學生遵循和行動;與此同時學生又作出更多行動反過來支持該些標準。Iris因無法滿足主流標準而被冠上「垃圾」的標籤,甚至遇上各種各樣的情緒困擾。文章藉這些經驗介紹「失敗對話圖」,與「失敗」對話過後,到底Iris如何重新發現自己的渴望和與之相關的故事?她又希望透過文章向讀者傳達什麼訊息呢?
自古有句老話「好死不如賴活著」,當「自殘/自殺」出現在青年人的世界裡,很多人會問是他們生病了,還是家庭生病了,或者是社會生病了?〈敘事在青年人自殘/自殺議題上的實踐〉這一章沒有探討「生病」,而是邀請大家去聽「自殘/自殺」在說什麼,去看到「自殘/自殺」背後青年人的盼望,以及他們發展出來的能力與智慧。阿文看到「自殘」讓自己異於常人,這個「不正常」帶來很多負面影響,但其實也給自己帶來了「異於常人」的能力,進而去探索自己偏好的身分認同。小欣透過分享「過來人」的經驗,貢獻了一系列集體檔案的開啟,如:活下去的理由、自殘/自殺想法的替代方法等,也讓筆者反思倫理帶來的困境,以及敘事實踐者的個人倫理。
第五章主要以青少女終止懷孕的經歷為例,透過探討傅柯主張知識/權力、全景敞視等概念。了解性之權力/知識是如何規範及規訓著我們。而在多元交織(intersectional)的理解框架下,一個人多重的身份如何建構多重的壓迫。多元交織下如何塑造青年人,特別是青少女,在其獨特的社會位置 (social location),面對着體制與文化已設下的「常規化評價」(normalizing judgement)。本章刻意忠實地呈現青少女的生命故事及她們對經歷終止懷孕的直接敘述,目的是希望凸顯她們第一人稱的生活經驗(lived experience)以及在地知識 (indigenous knowledge)。因為她們的在地知識正挑戰了主流的權威體制及其論述(如:來自醫療知識體制、某些主流宗教或文化所主張的「道德」體制),跟部分讀者的價值觀也許有差異,甚至可能引起不舒服之感覺。在此除了先請讀者見諒,更希望讀者可以暫且放下個人價值觀,了解她們的故事及想法。這些故事主人翁及作者本人並不是為了「改變價值觀」,我們只是單純地希望能夠呈現她們的故事和想法,因為被看見、被聽到本身已經是一種力量。
從以上五章裡的青年人的故事和經驗,我們能看到青年人們每一位都努力迎戰、抵抗或反抗主流對他們的要求。縱使他們的聲音被忽略、被忽視了,他們抱持的信念和盼望有時候變得非常細小,甚或消失於無形;當這些信念和盼望有機會站於人前,我們發現它們的力量並未減退,個體的知識和智慧更令人敬服。在第六章,我們見證幾位專家對筆者的教導,使她銘記於心。 |
|
|
|
|
|
|
|
|
|
|
|
|
|
|
目錄
推薦序 樂見「敘事治療實務」書籍問世/黃素菲
推薦序 敘事撐起青年人言說的空間 /張志豪
作者介紹
前言
Part 1 紀錄與陪伴 聽青年人說
第一章 多謝青年人給予我的禮遇/秦安琪
第二章 青年人故事選擇權及話語權/鍾威文
Part 2 對抗與建構 青年人重新敘說
第三章 成就與失敗/Iris,蘇亦斌
第四章 敘事在青年人自殘/自殺議題上的實踐/翟曉輝
第五章 性、身體與青少女——從終止懷孕看權力與身體/鍾詩韻
Part 3 方法與實踐 攜手與青年人共行
第六章 向專家們致敬/秦安琪
第七章 運用「問題外化」實踐於物質成癮狀態中的青年人及其家人/柯麗珊
第八章 超越朋輩及年齡階層的影響力——青年人的生命會所/黃恩澤
結語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Iris
我是一名大專生,現正修讀心理學副學士課程。我很喜歡研究與精神、心理健康相關的東西,也喜歡探討人類的行為。在社會風氣下,不少人提倡讀書的重要,卻忽略自己真正的興趣。若你重獲機會選擇自己的人生,你會跟隨內心想要的東西,還是仍然選擇原始的路。希望讀者們透過我的文章能加更了解現今香港學生的學業壓力,為各位帶來不一樣的觀點。
柯麗珊
澳門註冊社工,於香港浸會大學獲得社會工作碩士學位,現於聖若瑟大學擔任高級講師。曾於澳門城市大學擔任講師及澳門理工大學擔任兼職實習督導老師,參與教學工作約6年; 此外,也曾於物質成癮服務機構擔任社工和單位主管,社會前線服務工作時間將近15年。
秦安琪
學習和實踐敘事理念轉眼已第23個年頭,很開心退休後可以繼續與感興趣敘事理念和實踐的人士探索、研究和發 現敘事更多的可能性。除了有幸繼續與社福機構協作,提供敘事培訓、督導和共行研究之外,經多年的敘事伙伴梁敬瑞引薦,獲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邀請為該系的榮譽副教授,可以與未來的社工師/諮商師一齊學習敘事。
黃恩澤
社會工作學士,文化研究碩士,敘事實踐及社群工作後文憑。曾從事社區發展、青少年輔導、精神健康社區綜合服務及更生人士社會康復工作,也曾在政府部門工作多年,醉心於敘事實踐在個人及家庭治療方面之應用。同時,一直致力於社工教育及培訓工作,曾在香港浸會大學社工系及香港中文大學社工系分別擔任兼職講師及兼職實習督導,並任教過香港與杜維曲中心合辦的敘事初、中階課程及敘事一年課程。
翟曉輝
敘事實踐者、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目前在臨床心理專科門診與青少年及家庭進行工作。2009年取得上海交通大學 MBA學位,且在外企處於穩定事業上升期的我決定辭職,開始新的探索,重新讀《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研修課程,身邊很多親友都說這是「從吃肉的地方跳進吃鹹菜的坑」,因為從事心理諮詢收入不高,且前期的學習投入又很多。或許這就是與敘事最初的結緣,對主流論述開始質疑,發展自己偏好的故事。
2013年開始與Jill Freedman及Gene Combs學習敘事治療,參加了基礎班、各類主題(喪失、創傷、伴侶、團體等)的專題培訓,及高階研修班的學習;2017年開始與秦安琪老師進行團督及個體督導,一直持續到現在。在學習和工作中我見證了很多人的故事,也因這些故事對自己的生命有了更多的理解,未來還期待更多的可能,因為這就是敘事的魅力。
鍾威文
敘事實踐培訓和督導、大學社工實習課督導老師、青年工作註冊社工,曾參與香港浸會大學青年研究實踐中心與社福機 構合作敘事實踐共同研究計劃、訓練、分享會及出版。並完成於該中心舉辦之敘事初階、中階及與澳洲杜維曲中心合辦的敘 事學位後深造證書一年課程(2012年第一屆畢業生),更於 2007年參加由麥克.懷特(Michael White)親身帶領在香港舉 辦為期5天之敘事實踐進深課程 (一)。
近10年致力向社福機構和實習社工推展「社工與敘事實 踐」及「敘事個案及小組工作應用與督導」,以及研習「社工 實習與敘事督導」及「敘事實踐與生活應用」。因喜愛運用音樂及影片與敘事實踐作生命故事之應用和連結,給自己命名為 「敘事DJ」。
鍾詩韻
註冊社工、註冊性治療師、社工博士生,也是網絡性/別教育平台Miss WoW及非營利組織流性香港教育有限公司 (FLUID HK)創辦人。關心性/別議題,熱情是推動有性/別意識的性教育及性教育。敘事實踐當中比較關注權力/知識如何塑造及建構了我們 在性、身體、親密關係的主體及生活經歷。深信女性主義運動中強調「個人即政治」(personal is political)的立場,相信個人層面的經歷也是一種集體、一種政治。
我積極透過聯繫被邊緣化社群,帶出他/她/TA們的在地知識/權力,去抵抗主流論述的權力/知識。敘事實踐中的集體實踐(collective practice)集體敘事是我比較關注的方向。並在其性教育及性/別教育中以此為主要框架。近期將傅柯權力/知識的理論融入「性教育大神」社區性教育計劃的設計,連結性/別小眾青年人及其他被邊緣化性喜好的群體,以及基層家長等等的生活經驗和在地智慧,共建社群主導之性/別教育內容,有關計劃得到社創基金支持。
蘇亦斌
敘事實踐者、香港註冊社工、家庭輔導員。現從事青年工作,希望跟青年一起追尋他們的「better life」。喜歡跟當事人作有溫度的接觸,對情緒故事特別感興趣。常常跟當事人說: 「不要怕(眼淚流出來),可以的,我們一起讓它流得有意義。」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