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考古,怎樣思考:性別觀點如何撼動考古學
|
|
Ancient Bodies, Ancient Lives: Sex, Gender, and Archaeology |
|
|
|
|
|
|
|
|
ISBN |
9786267462201 |
定价 |
NT450 |
售价 |
RM70.30 |
优惠价 |
RM60.46 *
|
作者 |
羅絲瑪莉・喬伊絲
|
译者 |
林紋沛,陳毅澂 |
出版社 |
左岸文化
|
出版日期 |
2024-09-25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208 页. 21. |
库存量 |
海外库存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16.00。 空运需时7-11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
|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性別觀點是為了超越性別,看見人類社會更豐富的可能性
馬雅研究、性別研究專家、歐巴馬任命的文化資產諮詢委員
揭露我們思考的盲點
——台大人類系副教授江芝華專文導讀・審訂——
我們經常透過考古學研究,建構「人類的史前史」,再以此證明自古以來人類具有如何的天性,例如將挖掘出來豐乳肥臀的小雕像直接當成「女神崇拜」或「母權社會」的證據。帶著現代人習以為常的成見,不加思索地,頻頻在考古現場現場尋找「何為男性」「何為女性」活動的證明,殊不知將人群分成「不是男性,就是女性」的二元區分,本身就是一種僵固的思考模式,只要堅持帶著這種思考的模式,就幾乎能找到相對應的證據,達到自我證成。
以上的偏見,在一九六〇、七〇年代性別觀點的介入之後,有了全新的見解。
作者是馬雅研究的專家,參與世界各大博物館的展示規劃。在本書,她綜合考古學發人深省的前沿研究,重新打開原先蓋棺論定的結論,展示考古學如何在性別觀點的帶領下,以更科學、更有邏輯的解釋,推論出更動態、更細緻辯證的考古研究成果。
舉例來說,
■ 墓葬的華麗與否,和男女之別無關,可能跟墓主的年齡更加相關。
■ 女性並不總是比男性處於較低的社會位置,例如:紡織並不只是家務事,而是家族晉身顯赫地位的管道;廚房也並不總是與外界隔絕的空間,舉辦饗宴、提供餐飲是一個家族拉攏政治同盟的聯誼活動。
■ 同一社會階層的男性和女性,可能比女性之間,有更多的相同之處。
■ 在不同的身體觀之下,「非異性戀的性行為」可能也具有生育的功能。
■ 如果連自然界的性染色體都不是那麼涇渭分明,不是「非XX即XY」,又如何能斷定一座小雕像的性別?
本書跳脫考古學只是為了替器物分類和鑑定的學問,而是從人類經驗的多樣化,來思考證據背後的社會生活。不再只是像標本蒐集癖一樣分類文物,而是能有正確想像過去的能力。性別考古學不只是敲醒我們對性別的誤判、對證據的視而不見,更是帶領我們看見性別以外的可能性,那些關於社會差異和權力運作的事。
專文導讀、審訂
江芝華(台大人類系副教授)
各界好評
超過百年的考古學發展,考古學家得越來越謙虛。面對物、面對時間,我們最有把握的,是知道我們的有限,無論是理論上或是方法上。但是作者透過回顧這些性別研究的案例說明,即便我們充滿了不確定,但是起身對抗當代世界的不平等時,考古學者不能以此卸責,因為我們最了解,「過去」會是強大的資源,當聽到有人簡單援引過去,證明性別不平等是必然複製傳承的,有志於對抗不平等的考古學家都有責任提出質疑。……。我們的祖先告訴我們,在歷史的長河裡,我們透過各種極有創意的方式,理解、面對、處理我們與他人的差異,與差異共處,甚至是讚頌差異,性別/性差異如此,其他方面亦然。而要讓這些祖先發聲,考古學家必須更深刻了解當代,認識我們是在什麼樣的框架內,回望過去。——江芝華(台大人類系副教授)
精彩傑作,深入剖析古代社會的複雜之處,對當代社群的反思一樣鞭辟入裡……書中一連串亮眼案例道出了數千年來世界各地與社會密切交織的性實踐。──林恩.梅斯凱爾(Lynn Meskell),史丹佛大學教授
作者一次又一次刺激讀者捐棄對性別與性向的成見。她用引人入勝的筆法,揭開成見、既有理論及學者視為證據的素材,三者如何往往以習焉不察而可能造成誤導的方式交互影響。──蘇珊.漢森(Susan Hanson),克拉克大學(Clark University)教授
不論是把古代小雕像上下顛倒,帶大家看見耳目一新的詮釋,還是重新分析馬雅王室女性周圍的銘文,作者巧妙帶領讀者直探今天考古學研究最富爭議也最發人深省的新發現核心。作者讓我們明白,只要我們想探討何謂女人、何謂男人──以至「何謂為人」的大哉問,考古學必有一席之地。──瑪莉.魏斯曼特爾(Mary Weismantel),西北大學教授
|
|
|
|
|
|
|
|
|
|
|
|
|
|
|
目錄
導 讀 江芝華(台大人類系副教授)
導 論
●不以普同性假設理解過去、●將物放回脈絡、●實踐的差異、●將差異視覺化、●性別的物質史、●探討過去的性別何以重要、●考古學與性別研究、●考古學門內的性別研究、●具有性別意識的考古學誕生
第一章 認識過去的方法
●考古脈絡、●位置以外的各種脈絡、●器物的使用脈絡、●揭開過去的面貌、●從考古學角度理解性與性別、●類比的理論、●類比的實踐、●普同性假設、●從生物學角度理解性與性別
第二章 女神、母權制、男心女身:挑戰範疇式的性別研究法
●重探特拉蒂爾科的性與性別、●性別認同與差異、●我們想找兩種性,為何只找到一種、●「性」以外的差異、●北美原住民的性別差異:拋開二元論、●更深入的理解:想法如何隨著時間演變、●男心女身與第三性家庭、●重探歐洲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
第三章 亞馬遜人、女王、深居閨閣的女性:性別與階序
●學習看見古典時期的馬雅女性、●「找到」古典馬雅女性的重要意義、●性別差異與不平等、●女戰士、●當地位比性別更重要時、●貴族女性・聲望與權力、●女性的工作・女性的空間、●私領域中的女性・公領域中的女性、●古典馬雅研究的啟示、●性別不平等與性別化的實踐
第四章 慾望的人像、禁慾獨身、性工作者:思考古代的「性」
●如何不再把異性戀視為理所當然、●拋開「性的二元」模型、●戰士之美與編織者的技藝、●展演性別、●美的身體・性的展演、●一步步疏理古典馬雅考古研究裡的性、●混和媒介:紀念碑與小雕像、●細觀身體、●空間與性、●超越異性戀伴侶的生殖、●超越生殖的性、●獨身的場所、●近代史中的「性場所」、●古代性別研究的未來展望
第五章 像男人及女人那樣活著
●活出有意義的人生:黑人助產士的考古研究、●「性」的問題意識如何改變考古學、●過上好日子、●性別・年齡・健康、●有史可考的人生、●為重要人物打造雕像、●女性主義考古學的深刻影響、●性與性別考古學的未來、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羅斯瑪莉・喬伊絲(Rosemary A. Joyce)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人類學教授,專長考古學,曾任教於哈佛大學。
她是馬雅研究的專家,主要的田野工作集中在宏都拉斯,近年來則與不同考古學家於墨西哥著名的馬雅遺址進行研究。曾任哈佛大學皮保德考古及民族學博物館(Peabody Museum of Archaeology and Ethnology)副館長、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菲比赫斯特人類學博物館(Phoebe Hearst Museum)館長,參與過衛斯理學院的戴維斯博物館和文化中心、馬薩諸塞州三文治市「遺產博物館和花園」、宏都拉斯的聖佩德羅蘇拉的地方歷史博物館、史密森尼學會轄下的美國印第安人博物館。
她是以家戶的角度進行中美洲史前社會研究的先驅。以家戶為研究起點,進而將宏都拉斯馬雅遺址的家戶置於古典馬雅社會的區域範疇內進行討論。關心人類如何透過與日常器物的互動參與社會,創造不同的生命經驗。她認為物質或者視覺表達並不只是單純體現了社會狀態,而是,物質或視覺本身就參與了社會分類的建構,特別關注「物質」如何介入世界,並擅長分析視覺文化如何形塑個人的社會經驗。
她從考古遺址中發現,宏都拉斯馬雅社會的經濟不平等並不如附近的馬雅社會一樣劇烈,這現象引領她進一步反思考古學的老生常談「人類社會必然走向漸趨加劇的不平等」,事情真是如此嗎?這也反映在她的核心關懷:社會差異、認同和權力運作。
身為一位公共考古學家,她關注歷史資料如何和民族主義捆綁在一起,也關心蘊藏軟實力的文化外交,另外,她也著墨在什麼是文化資產、誰有資格決定應該如何處理文化資產等等議題。
曾榮獲古根漢獎金、傅爾布萊特獎金、萊登大學榮譽博士學位,也曾任歐巴馬政府的文化資產諮詢委員會之一員。
她也是「性與性別研究」的專家。
譯者簡介
林紋沛
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學士、歷史學系碩士。著有《行旅致知:李仙得、達飛聲等西方人建構的台灣知識(1860–1905)》、《跨越世紀的信號3:圖像裡的臺灣史(18-20世紀)》(合著)等。現為專職譯者,喜歡翻譯時的靈光乍現,譯著有《從彼山到此山》、《版權誰有?翻印必究?》、《萬事揭曉》等。
陳毅澂
審訂者簡介
江芝華
台大人類系副教授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