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導讀 營造私產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社會/吳惠林 前言 當前的經濟危機 第一章 發現經濟的哲學家:亞當.史密斯 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母親 菁英大學令人失望:亞當.史密斯對牛津大學感到厭煩 格拉斯哥的經濟實況:壟斷與奴隸買賣 與競爭對手相遇:重農學派 退休者的鉅著:《國富論》 史密斯要求自由貿易,但他卻成為海關官員 第二章 從麵包師傅到自由貿易:《國富論》(1776年) 重商主義者的謬誤:黃金無法致富 主要原則:分工(幾乎)說明一切 由私益而公益:總體經濟學的發現 疑問至今依然無解:價格與利潤如何形成? 工人之福:比「許多非洲國王」更富有 全球自由貿易:全球化的開端 殖民地與奴隸制:剝削造成貧窮 史密斯到馬克思的橋梁:大衛.李嘉圖(1772-1823) 第三章 一名共產主義者剖析資本主義:卡爾.馬克思 不合常規的婚姻:燕尼年紀較大 黑格爾的遺產:過程的辯證法 馬克思創造了無產階級 不只是「天才」: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英國工人階級狀況 革命的腳步加快:共產黨宣言 困頓的流亡生涯:倫敦 從馬克思到馬克思主義 第四章 社會主義成為科學:《資本論》(1867年) 剝削有理:「剩餘價值」的邏輯 資本不是財產,是一種過程 資本的辯證法:競爭止於壟斷 謬論一:工人並不貧困 謬誤二:剝削存在,剩餘價值不存在 謬誤三:貨幣不是商品 瑕不掩瑜:馬克思的重要性 第五章 資本主義無足輕重:新古典經濟學派 主觀效用才算數 未解之謎:價格如何形成? 事實遭到漠視:據說大集團不賺錢 熊彼得嘲諷新古典經濟學派:不過是「可憐的傢伙」 危機?何種危機? 第六章 貨幣到哪裡去了?:約翰.梅納德.凱因斯 父母親的驕傲:凱因斯光榮入學伊頓 優秀的數學家,但不是天才 在印度事務部當閒差:凱因斯撰寫博士論文 戰爭賠款付不出:凱因斯寫出暢銷書 大學教師薪資太少:凱因斯成為投資客 凱因斯的私生活:布魯姆斯伯里與莉迪亞.洛普科娃 凱因斯告別新古典經濟學派 第七章 確定的唯有不確定性:《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1936年) 新古典經濟學派不懂自己的理論 儲蓄非美德,反而很危險 簡單介紹:貨幣從何而來? 新古典經濟學派的未解之謎:利息如何運作? 重要的不是利息,是投機活動 經濟人沒勝算,因為風險並不存在 金融市場獨霸 市場失能,則國家必須干預 貨幣不該自由貿易 第八章 當今的主流觀點:沒有資本主義也不是對策 置身「經濟奇蹟」:新自由主義者策劃的凱旋遊行 為產業利益抬轎:路德維希.艾哈德 1973年大轉折:重啟金融賭場 米爾頓.傅利曼:對凱因斯的「反革命」 貨幣主義挫敗──金融市場卻欣欣向榮 錯誤理論代價高昂:金融危機損失以兆計 危機過後又是新的危機 第九章 我們可以從史密斯、馬克思與凱因斯學到什麼? 參考書目
作者簡介 烏麗克.赫爾曼(Ulrike Herrmann) 出生於1964年,是日報《塔茲》(taz)的財經記者。她曾經接受銀行的職業教育,並於大學攻讀歷史與哲學,後來擔任過Körber-Stfitung的研究助理、漢堡平等機會參議員Krista Sager的新聞發言人。著有《哇,我們可以納稅,中產階級的自我欺騙》(Hurra, wir dürfen zahlen. Der Selbstbetrug der Mittelschicht)、《資本的世界史:財富哪裡來?經濟成長、貨幣與危機的歷史》(Der Sieg des Kapitals: Wie der Reichtum in die Welt kam: Die Geschichte von Wachstum, Geld und Krisen)等書。 譯者簡介 賴雅靜 政大中文所畢業,任專職譯者多年,譯有《隱頁書城》、《資本的世界史》、《犯規心理學》等書,翻譯作品包括兒童、青少年與成人書籍。
买了这本书的人也买...
客服公告